笔杆子(http://rendoc.com):情境作用—斯坦福监狱实验
197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菲律普·G。津巴多教授及三名助手为研究囚犯的社会心理,进行了一项后来广受社会非议的实验。
他们从斯坦福大学招收本科生志愿者,其中的21位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的白人学生之前没有任何犯罪前科,并顺利通过了“正常”心理学测试,被评定为情绪稳定、思想成熟和遵纪守法得以入选。他们随机指派一半的年轻男子扮演囚犯角色,另一半人则充当警卫。他的实验计划持续两个星期,细致地观测这些自愿者在监狱中的角色扮演。
在第一个晚上,囚犯们开始发生反抗,警卫在囚犯的不顺从下感受到了威胁,很难进行镇压。他们开始研究如何训练囚犯的方法,比如:随机性进行光身检查、减少洗浴特权、语言辱骂、剥夺睡觉权力以及扣发食物。
在压力之下,第一个囚犯开始“爆发”,在之后的第一个36小时,他发出来自内心大声尖叫着,在6天之内,其他4名囚犯也跟随了他的领导,很快大家都进入一个新的角色,而并未意识到这仅是一场游戏。甚至津巴多自己意识到这些囚犯有可能真实地进行一次越狱,同时他试图接触真警察寻求帮助。此时,津巴多发现许多事情都已失控。
第七天早上,津多巴召开会议,并且告诉每一个人解散回到家中。实验预计进行14天,不过总共只持续了6天。之前是和平主义者的年轻人在作为狱警的过程中侮辱并且在身体上攻击“囚犯”,甚至有报道说个别人很享受这个过程。与此同时,“囚犯”们很快显示出典型的情绪崩溃的征兆。其中五人甚至在实验提前结束之前就不得不离开“监狱”。
这个实验充分显示了情境对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力。这就不难理解狱警在工作的时候怎么好像变了一个人一样。 其实是我们没有关注这个人所在的情境因素。实验后来被拍成电影《死亡实验 Experiment, Das》。
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