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杆子(http://rendoc.com):二战德国超重型火炮——卡尔臼炮
在火炮的发展道路上一直有一个特别的分支,那就是超重型火炮。超重型火炮有它存在的价值,能够对那些坚固程度很高的目标发动毁灭性的炮击,因此在导弹等装备还没有崛起之前一直受到各国的青睐,其中德国是超重型火炮的忠实粉丝。
卡尔臼炮
早在一战时德国就设计制造了射程达130千米的“巴黎大炮”,虽然一战末期这些火炮被法军摧毁一门,其他的被德国人自己摧毁,但是克虏伯公司却因此积累了足够的重炮经验。在两次大战期间,以法国的“马奇诺防线”为代表,德国的周边建起了一道道坚固的堡垒群,一旦发生战事,超重型火炮就是摧毁这些堡垒群的有力武器之一。
作为传统的火炮设计公司,克虏伯公司在1935年就再次进行了超重型臼炮的研制,其作用就是对付“马奇诺防线”。当年3月,公司提交了一份建议书,在这份资料里,设想中的重炮口径达800毫米,发射的炮弹重4吨。德国军方在看了这份建议书后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他们希望重炮能有3千米的射程,同时整套装备从进入阵地到准备好发射第一炮花费的时间不得超过6个小时。
400多年前的沙皇大炮
1936年军方正式提出了重炮的需求,一种是重型臼炮,另一种就是后来著名的“古斯塔夫”巨型列车炮。相比之下重型臼炮要现实得多,不管是从制造、使用或者经济性来说。
1937年军方的标准有所降低,火炮口径降到600毫米,炮弹重量为2吨的水平,可以安装350千克的爆炸物,最大射程为4千米,高低射界为-10°~75°,并且还要有一个履带式的动力底盘以供火炮进行短距离机动或者调整火炮方向。
卡尔臼炮
新的标准和设计师的设想有很大的冲突,设计师认为如此重型的火炮应该进行拆解运输,而不是整体运输,但是拆解后重新组装耗时却超过6个小时,最终设计师向军方妥协,重新设计一款新的履带式底盘。
按照一般的流程,火炮应该先预先生产少量,通过测试之后再集中力量大量生产。负责指导生产的卡尔将军却不这么认为,首先他认同集中多门重炮轰击目标能够达到无坚不摧的效果,而他也认为战争即将到来,克虏伯公司没有足够的时间来逐一验证设备,只有打破常规先量产满足军方的需要。这款臼炮也因此得名“卡尔”。
正在组装的卡尔臼炮
卡尔将军的担心不无道理,德军打算在阿登地区绕开“马奇诺防线”,直接进入法国平坦的腹地,然而山区本身就是一道天然的障碍,走出山区后就是马斯河天险,如果法军能够把德军阻挡在天险之外,德军就不得不硬着头皮强攻“马奇诺防线”,届时臼炮就能发挥作用。
在1940年秋季至次年8月,共有6辆“卡尔”臼炮被生产出来,编号1~6,名字分别是一号炮“亚当”、二号炮“夏娃”、三号炮“多尔”、四号炮“奥丁”、五号炮“洛奇”、六号炮“迪沃”。其中1、2、6号车使用最大功率为580马力的MB503型V形12缸水冷汽油机,另外三辆使用动力稍微增强的MB507型柴油机。因为整体太重,有124吨,最大行驶速度只有6~10千米每小时,最大行程也只有4、50千米,完全就是一个吃油的机器。
卡尔臼炮和弹药运输车
在实际使用时,长距离运输需要依靠铁路等设备,将火炮拆卸成4个部分,抵达目的地之后再卸载组装,以自身动力缓慢地开进阵地。“卡尔”自身可以在炮膛内装一发炮弹,底盘上再放置一枚炮弹,作战时需要使用从四号坦克改装而来的专业弹药运输车,这种弹药运输车自身携带一座小型起重机,可以携带四发炮弹以及相应的发射药。
“卡尔”臼炮的原装火炮是8.44倍径的600毫米炮,可以发射重2.17吨的重型混凝土穿甲弹,弹长2.511米,最大射程4320米。1942年研发了轻型的混凝土穿甲弹,炮弹长度降低到1.991米,重量降低到1.7吨,射程却达到6640米。另一种备份方案是换装11.5倍径的540毫米火炮,射程还将进一步提升。
弹药运输车
对于这样一门超大口径的火炮来说,“卡尔”的操作已经算得上容易了,配备了一个19人的炮班,一名指挥官,其余18人为炮手,底盘有专门的正副驾驶员操作。发射时炮手需要转动摇柄放平炮管,然后小型吊车依次将炮弹、发射药推入炮膛,最后再竖起炮管发射。设计射速6发每小时,考虑到炮手疲惫等因素,这个射速还将降低,毕竟依靠手摇来调整火炮角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卡尔”总共参加了3次战斗,其中只有前两次才算是它正式参战,最后一次不过是崩溃边缘的德军病急乱投医,把攻坚重炮用于抵挡坦克集团军冲锋。
装填炮弹
第一次作战是轰炸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相比于巨无霸“古斯塔夫”巨炮,“卡尔”臼炮的发射频率要高得多,作战灵活度也更高,弹着点的调整更方便,在实战中摧毁不少苏军的坚固炮台。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卡尔”臼炮尺寸小得多更容易隐蔽,而“古斯塔夫”那样高耸的巨炮,每次作战都需要几百上千人辅助,战场上能够轻松被空中侦察发现,而且遭到攻击的可能性也高得多。
被重炮犁过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
第二次作战是1944年镇压华沙起义,当时起义军占据城市进行顽强坚守,德军指挥官为了降低伤亡,向上级申请了“卡尔”臼炮助战。很快“卡尔”臼炮部署到位,开始对城市进行逐一拆楼,面对这种一炮毁一楼的神器,起义军最终遭到彻底失败。在战后的报告中,德军对这种火炮有着高度的评价,认为它是一款十分合格的重型装备,但是需要掌握制空权等。
古斯塔夫巨炮
最后一次作战是1945年4月,“卡尔”臼炮奉命前往柏林南部50千米处抵挡苏军如潮水般的进攻。此时的苏军装甲集团军一路势如破竹,“卡尔”臼炮不仅数量少,射速还慢,一轮炮射后苏军坦克就冲到了跟前,等待他们的命运就是被俘。
博物馆中的卡尔臼炮
“卡尔”臼炮的设计初衷是在掌握了制空权的时候对目标发起进攻作战,依靠大威力炮弹逐一毁灭目标。以这种思路来看,它无疑是德军中最成功的重炮之一,比起花费巨资建造的“夫斯塔夫”实用性要强得多,难怪它能够得到一线士兵的好评。
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