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杆子 > 创作素材 > 大千世界> 正文

【军武漫画】奇葩堑壕战

2018-11-10 20:30 来源:笔杆子 人气: 评论(

本文来源:军武次位面

军武次位面

军武漫画作者

【军武漫画】奇葩堑壕战 第1张

本集开始前,先介绍一下时代背景。一战爆发前,欧洲各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但是简单梳理一下,就是输了普法Solo战的法国想一雪前耻。德国怕被法国反杀疯狂练级买装备。英国不希望被德国等级压制,且在殖民地问题上与德国矛盾激化。俄国和奥匈帝国同时看上了巴尔干半岛的buff,也出现了殖民地纠纷,于是各国拉帮结伙随时准备开战。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情况下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万恶的帝国主义们,终于打了起来。鸡贼的日本趁德国忙欧洲的战事,伙同英国抢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殖民地。而借钱给英法打仗的美国眼看着英法节节败退,自己借出去的钱都快要不回来了,终于也忍不住参战了。

发达的铁路运输,再加上机枪的出现,使得防守方的优势远远大于进攻方。于是在比利时和法国边界形成了一条长700公里,有堑壕铁丝网和机枪组成的坚固防线——西线。蹲坑烂仗开始了!可能对于玩惯了现代战争和次时代游戏的玩家来讲,已经习惯了那些狂拽酷炫吊炸天的黑科技。对于战地1这款重回一战的游戏,很多人还是觉得太老土。但是事实上,一战也是一个各种脑洞大开的奇葩时代。这个时代不但使人们认识到了现代战争的残酷与血腥,也使得科技在战争的重压下飞速进步。

【军武漫画】奇葩堑壕战 第2张

堑壕防守使得战争旷日持久,谁也打不赢谁,但在机枪称霸战场的时代,这也是无奈的选择。不过,战争初期交战双方都没料到会打成持久战,也没有挖堑壕的准备,英国士兵装备里根本没有挖掘工具(德军开始也没有),无奈只能去附近村庄搜刮铲子。那么,怎样挖一条像样的战壕呢?首先,不能挖成一条直线,狭长的坑道会让炮弹更具破坏力。如果敌人的冲锋枪兵跳入战壕,或是坦克在上面碾过时,子弹可以畅通的扫射整条壕沟。于是英国将战壕修成曲线,并挖的越来越深,但是面对炮击时,仍然不能有效的阻挡冲击波在壕沟内肆无忌惮的收人头。而德国人将堑壕挖成标准的90直角,可以有效的遏制炮弹冲击波的蔓延。而随着战争越拖越久,堑壕也挖得越来越深,并被日益加固和完善,形成了一道道错综复杂的堑壕迷宫。

美国南北战争和日俄战争都出现了堑壕战,但是真正让堑壕战发扬光大的还是在一战。

【军武漫画】奇葩堑壕战 第3张

堑壕前面有铁丝网阻挡士兵进攻,后方有炮兵阵地提供火力支援。堑壕上方有观测气球可以用作侦查、警戒或为炮击做指引,如果遭遇防空火力或是敌方战机,气球里的观测员只能跳伞逃生。堑壕里设有宿舍、机枪据点、临时医院、厕所和简陋的停尸间。堑壕里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地洞用来抵挡炮击(德国人最深挖到离地面15米深),不过较为稀松的土质很容易塌方,要是里面有人,基本上就被埋了。堑壕两壁被木板铁皮或者沙袋加固。为了防止泥泞,地上还铺有木板,不过堑壕里没有排水系统,一场雨下来水还是会没过膝盖。而处在地下的掩蔽部往往更惨。

机枪是整个堑壕防御体系的重点,在坦克出现之前,依靠血肉之躯的冲锋绝对是送死。所以作为敌人眼中钉的机枪阵地也会被格外加固。6人左右的机枪班也会经常搬运机枪调整部署。

【军武漫画】奇葩堑壕战 第4张

除了与敌人战斗之外,堑壕里的士兵还要对抗恶劣的生存条件,泥泞不堪的地面,潮湿的床板,各种蚊蝇和虱子,肮脏且勉强果腹的伙食,以及战战兢兢的气氛。士兵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很容易患上各种疾病,糟糕的卫生条件和落后的医疗手段也很难有效的救治伤员。由于持续的寒冷潮湿,士兵们很容易得一种叫“战壕脚”的病,症状和病因都与冻疮相似,脚部会变得冰冷、肿胀,并且外表呈现蜡状。行走困难,双脚感觉沉重、麻木。甚至会生坏疽,严重时,肌肉会坏死,最后不得不将整个脚或腿切除。

在堑壕、交通壕、掩体的崖壁上会构筑很多崖孔,供人员隐蔽和存放弹药、物资、人员等。这些掩蔽部被简易加固,有些崖孔底部会高于堑壕底部,并用木板垫高或在出入口设置防水挡板以防止潮湿。

【军武漫画】奇葩堑壕战 第5张

说到士兵们的穿着,一战的军服已经明显的从“排队枪毙”时代的“华丽型”进化为简单可靠的“实用型”了。但是战争初期在各国都采用隐匿色设计军服的时候,法国还是耿直的穿戴着蓝色的衣服及高纯度的红色裤子和帽子,要知道红色和橘色这些暖色调即便是在迷雾天气也是比其他颜色显眼的,想让人看不见都难,现在的汽车尾灯之所以是红色也是这个原因。古代时军服设计得颜色鲜亮华丽是为了区分敌我、方便指挥、增添气势。可到了现代战场上,鲜艳的衣服只能是提醒敌人“向我开火!”直到1916年,法国才终于抛弃了以前的旧军服,换装了为堑壕战量身订做的灰色军服,并且配备了头盔(估计是之前被爆头太多次长记性了)。但是军官仍然是鲜艳华丽的服装,腐败呀!

【军武漫画】奇葩堑壕战 第6张

一战在服装上面最有建树的,当属英国佬。1853年雅格狮丹公司开发出世界第一种防水加工的的斜纹布料——华达呢,之后又以此为基础制作出各种防水大衣。英国陆军部看上了这一发明,便开始订制具有防水防风功能的大衣,并在1901年开始成为制式装备。

1915年,为了应对堑壕战的恶劣环境,又推出了一种更轻巧灵活的堑壕风衣。虽然大部分军用服装都是依照陆军部的规定研制与生产,但是堑壕风衣却是又民间主导设计而成。一战进入后半段后,堑壕风衣也演化得越来越完善,比如为了防雨水灌入的垂直口袋、御寒的领口扣带、防雨的披肩、可挂手榴弹等物件的D形环等。

【军武漫画】奇葩堑壕战 第7张

堑壕风衣如今已成为一种流行时尚,可以说是从军用转民用的最具代表性的服装之一。我们今天只会看到它的风度与帅气,但不要忘了,这一发明是经过血与火的洗礼一路走来的。

当然,不论衣服穿得是不是美观,打起仗来实用性还是第一,能活命才是士兵们最渴求的。面对枪林弹雨,士兵们不得绞尽脑汁研究些土得掉渣的防弹装具。法国、英国、美国都展开了相应研究,一时间涌现出了大量千奇百怪的防弹衣,怪异的造型实在忍不住让人吐槽,古人造得都比这好!但由于高昂的造价使得这一技术推广起来极为缓慢。不过德国还是在一战期间打造了大批防弹衣,俗称“龙虾甲”,并大部分装备给了“风暴突击队”。

【军武漫画】奇葩堑壕战 第8张

“风暴突击队”是整个一战堑壕战中最为精锐的兵种之一,成员大都挑选年轻力壮且富有战斗经验的士兵。“风暴”一词通常用来形容突击队推进迅速且一路向前,作为进攻力量的前锋,突击队会寻找敌人防御的薄弱地带进行突破,并一路推进寻找有价值的目标,例如指挥所炮兵阵地等,而沿路上的残余敌人则交给后续部队清理。在还处在大军团正面乌拉冲锋的一战,这种战术还是较为先进的。

突击队的先进也体现在装备上,这种采用“渗透突击战术”的小分队通常装备精良,一个小战斗群可装备轻机枪、迫击炮、火焰喷射器、榴弹发射器和手榴弹等。并且在各国都认为步枪一寸长一寸强的一战中(为了拼刺刀时枪能当长矛使),这群德国士兵们更钟爱较为短小精干的Kar.98a式卡宾枪,他们认为短枪在堑壕战中行动能更加迅速灵活。另外,突击队还率先使用了先进的冲锋枪—MP18。

【军武漫画】奇葩堑壕战 第9张

1917 年德国研制了使用手枪子弹的自动武器来配合渗透突破堑壕的突击战术。定名为MP18,设计者为胡戈·施迈瑟,后来经过改进而成MP18Ⅰ,由伯格曼兵工厂生产。德军突击队的士兵把MP18冲锋枪称为“Kugelspritz”可译成“子弹喷射器”,的确,这种冲锋枪只能连射,估计会有大量子弹消耗,所以德国军方枪械委员却坚持要使用容量32发蜗牛型弹鼓供弹替代原本的直型弹匣。MP18虽然威力强悍,但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近尾声,它未能来得及发挥威力。

还有一把没赶上一战的冲锋枪,就是著名的“汤姆森冲锋枪”,由美国人O·V·佩思和T·H·奥克霍夫设计。 又叫芝加哥打字机。它的最早的生产型是M1921式,后来又相继出现了M1923、M1928/M1928A1、M1及M1A1系列。其中M1921式主要针对民用市场,因其火力威猛、压制力强,在军队大量装备前,曾被美国黑帮大量使用。而即便是装备军队也不是美军先装备的。事实上中国是最早装备并大批仿制汤普森冲锋枪的国家之一甚至早于美军和英国远征军。1924年,广东国民政府北伐时,随行的大元帅府铁甲车队曾配装了18支汤普森冲锋枪。

堑壕中作战时大部分情况都是近身肉搏,由于步枪的杀伤效率会被射速和装弹速度所限制,在冲锋枪和手枪没有被大量装备的情况下,冷兵器再次被各国重视起来,首当其中的当属步枪上的刺刀。当然,初期大家都认为谁的刺刀长谁在近战中就越占便宜,你枪上的刺刀要是少于50厘米,你都不好意思跟敌人打招呼。所以各国早期都是长枪配长刺刀,短枪更要配长刺刀,狙击枪也得配长刺刀......其中法国勒贝尔M1886步枪,装备的M1886三棱刺刀长达52厘米,装在枪上后整支步枪长度达到了1.83米,想端着这么长的枪在堑壕里转个圈都难,真不知道这群人怎么想的。较长的刺刀不但行动不便,而且容易折断,刺入敌人身体后也不方便拔出,意识到这一点后各国也都大量装备更短更灵活的刺刀了。

【军武漫画】奇葩堑壕战 第10张

温彻斯特M1897堑壕枪由武器大师约翰·勃朗宁设计,是第一款成功生产的泵动式霰弹枪,虽然射程较近,但威力大,杀伤面宽,非常适合堑壕作战,当然,这样一款神器怎么能少了刺刀呢?(呵呵)

堑壕战中除了各式刺刀,短小锋利的战壕刀或刺针也是士兵喜爱的近战利器。比如最简易的法式刺针,它只需要将一小截固定铁丝网的铁杆一段弯折成把手,另一端砸平打磨即可,十分方便量产。美军在法国刺针的外形基础上发明了M1917战壕刀(三棱刺刀),后又生产更精致的M1918战壕刀,指虎形的刀柄不但可以击打敌人,也使得握刀拼刺时不容易滑脱。而虽然没有正式装备战壕刀,但是很多士兵都会购买拳刺。相比之下德军的战壕刀则显得中规中矩。而所有堑壕刀具中最酷炫的当属“铁甲匕首”了,这种用铁皮将整个手和半截小臂包裹,前端装有刺针的玩意儿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电炮匕首”。感觉像是某款游戏中的人民币刀具~敢跟我玩近战?先吃我一记雷光拳!

【军武漫画】奇葩堑壕战 第11张

几乎所有堑壕刀都是针状或是双开刃刀身,其目的是为了方便刺杀。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一定要用刺的?原因是狭窄的堑壕中挥砍的动作很难施展得开,再加上当时战地医疗系统十分不发达,刺伤相比于砍伤,其深深的伤口更让医疗人员棘手,特别是刺中腹部的伤口。一战中士兵都习惯刺敌人腹部而不是头部,因为腹部的面积大,虽然不会当场毙命,但更容易击中并丧失行动能力,而且腹部有很多的内脏器官,如果被刺中,以当时的卫生条件和医疗手段很难救活。

堑壕战中另一种近战武器当属壕(bang)杖(chui)了,堑壕杖的款式不计其数,因为大多是士兵们自己DIY的。当然也有一些是制式配发的,比如德军流星锤形的堑壕杖,其外观酷似一个按摩捶。还有英军齿轮型的壕杖,被英军戏称为“乳牛疙瘩”。当然,打起仗来管他什么制式不制式,板砖菜刀什么不可以当武器?比如德军配发的工兵铲,铲柄长度适中,铲头棱角分明,可劈、可次、可扇巴掌。而英军配发的工兵铲是拼接结构,可以直接装上铲头挥砍,也可以在铲柄上加装各种重物铁钉,当做壕杖使用。

【军武漫画】奇葩堑壕战 第12张

英军的装备中还有一把秀气的扇子,当然,它不是用来降温的,而是用来驱散堑壕和洼地里的毒气的防毒扇。英国军队分发了10万件这种防毒扇子给在西线战场上的士兵们。因为作战双方使用的毒气(包括氯气光气等)密度都大于空气,很容易在堑壕中聚集,即便是在通风地带,也需要3-6小时才能消散干净。

第一次世界大战首次见证了化学武器的使用。当时德国最先使用化学武器并一直保持领先地位。而早期的英法士兵连像样的防毒面具都没有,直到1915年11月的一次行动中抓到12名德军战俘,缴获了防毒面具,从此德制的橡皮防毒面具才在协约国战壕里得到推广。

一战中常用的毒气有氯气、光气、芥子气等。那么怎么鉴定有毒气来袭呢?氯气常温下呈现黄绿色,是最好鉴别的;而光气虽然常温下无色透明不易发现,但当低温时也会呈现黄绿色,并且光气会有一种腐烂稻草的味道(光气比氯气毒性大十倍!我才不要闻呢)。如果碰见这两种气体,赶快找东西捂住口鼻。而芥子气会有一种大蒜或芥末味儿,被称为“毒气之王”或“黄十字”毒气(因为德军会在装有芥子气的炮弹上标记上黄色的十字)。如果碰到了芥子气,那你惨了,你需要全身防护才行,这东西接触到皮肤任何地方都不行。

【军武漫画】奇葩堑壕战 第13张

说到毒气,必须得提及两个人。其中一位就是“化学战之父”——弗里茨·哈伯。一战中,哈伯担任化学兵工厂厂长时负责研制、生产氯气、芥子气等毒气,并使用于战争之中,造成近百万人伤亡,遭到各国谴责。哈柏曾乘坐飞机视察战场时,看到大片大片的英法士兵在毒气中倒下,他十分高兴。后又牛逼哄哄地对地面作战人员说“alles gute”(祝你胜利)。回到家后他又得了吧瑟地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妻子,没想到善良的妻子为此悲痛欲绝,不久就自杀了。失去妻子后的哈柏终于良心发现,从此致力于研究民用化学,并在1918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不过~他是个犹太人,1933年他被迫逃亡英国。

另一位跟毒气颇有渊源的要数阿道夫·希特勒了,他曾被芥子气攻击而双眼失明。据说连医生也认为恢复的希望不大,但仍然鼓励他说“你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你的力量能改变一切!”希特勒就坚信他的话,居然在一夜之间眼睛奇迹般的复明了,这件事情对希特勒产生了极大影响,并在以后任何困境中都没有屈服过。当然他也并没有因此长记性,随后的二战,他又用毒气摄走了大批亡魂。

堑壕战中,对大射角的武器都十分青睐,因为他们可以从天而降地打击堑壕里的士兵,迫击炮就是其中之一。然而在士兵攻入敌方堑壕后,迫击炮却不能有效的提供支援。这就使得方便单兵携带和使用的手榴弹得到了大量应用,1914年9月27日,德军首次向英军扔出手榴弹。手榴弹成了双方士兵最钟爱的武器,在交战初期手榴弹供应不足时,空罐头盒和酒瓶都常被用来制作手榴弹。一战中主要装备的手榴弹有两种,一种是卵状手榴弹,例如法国的F1手榴弹和英国的米尔斯手榴弹等。另一种是木柄手榴弹,如德国M17手榴弹,握把是一根长长的木柄,这样的设计很方便投掷,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可以比卵状手榴弹扔得更远。但是缺点也显而易见,就是体积过大,单兵能携带的数量较少。一战期间士兵们超级喜爱手榴弹,因为它在堑壕战中实在太好用了,有的士兵甚至冲锋时枪都不拿,就为了能多带一裤兜子手榴弹。卓别林的电影《大独裁者》里,德国军官给每个进入堑壕的士兵都发了一个布袋,里面装的就是手榴弹。

【军武漫画】奇葩堑壕战 第14张

很多人认为,木柄的手榴弹是进攻型手榴弹,卵状的是防御型手榴弹,这样区分是一个误区(防御手榴弹也有带木柄的),实际上正确的区分方法应该是按照它们的杀伤原理。防御型手榴弹装药较少,但由于依靠爆炸后的破片和钢珠杀伤敌人,一般杀伤半径都在30米以上,士兵在投掷后需要及时躲避到掩体后。而进攻型手榴弹或者叫“震荡型手榴弹”,装药较多,弹壁较薄,由于是依靠冲击波杀伤敌人,爆炸后的冲击波在曲折的工事内有良好效果,但又不至于因为较大的杀伤半径伤到自己人。所以说,手榴弹也不是乱扔的,你把一个防御型手榴弹随便扔出去,周围又没有掩体,很容易炸到自己。所以影视剧里大兵扔手榴弹之前,都会大吼一声 “Fire in the hole”提醒周边的人,要爆炸了。

为了能打赢堑壕战,先进但不成熟的武器大量运用,坦克就是其中之一。1915年,当时还是英国海军部长得温斯顿·丘吉尔接受了斯文顿上校的一个新武器设计方案,并非法挪用资金建立了“陆地战舰委员会”,就这样,历史上第一辆坦克,绰号“小游民”,在英国海军中诞生了。后又经过研发,生产出“大游民”也就是著名的马克1型坦克。 1916年9月,第一批生产出来的60辆马克一参加了索姆河战役,其中49辆坦克成功运上火车,随后17辆在赶赴前线的路上因为陷入泥坑或机械故障OUT 了,其余32辆在开战前又有14辆因为各种原因退出战斗序列,最后真正上战场的只有18辆,仗还没开打,大多数坦克都折在路上了。而且马克1里的坦克兵非常难受,坦克内部温度很高且布满浓烟,巨大的发动机轰鸣声,而且坦克还没有减震器。(后来英国大量使用性能较优异的马克4,仍然没有减震器)。不过作为坦克鼻祖,马克1对其他各国的震动很大,使得世界各国开始研发自己的坦克。

在英军坦克面前屡次受创的德军鸭梨山大,一面通过各种反坦克武器和缴获的英军坦克勉强支撑着防线,同时,德国总参谋部也委托第七交通处制定坦克设计方案,最终选定了大型车体设计方案。1918年3月,英国坦克在战场上嚣张了一年半之后,德军向前线派出了30吨重的钢铁巨兽--A7V坦克,由于采用了螺旋弹簧式悬挂装置,A7V在舒适性上要比马克1强许多,装甲也比马克4更厚。不过A7V的重心过高经常翻车,越好能力和机动性也很差。A7V的数量很少,生产出的22辆A7V中只有17辆上了战场。

【军武漫画】奇葩堑壕战 第15张

一战中涌现出的坦克千奇百怪,各有各的奇葩。不过法国研制的雷诺FT17坦克采用的360度旋转炮塔和驾驶员前置的布局设计,被广泛采纳,并一直沿用至今,对世界各国的坦克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FT-17虽然只赶上了一战的末班车,与A7V一样,还没有发挥什么作用,一战就结束了。但是FT-17除了容易反沟里,性能还算优异,'雷诺'FT-17坦克还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大部分都被德军缴获。在中国,奉系军阀张作霖领导的东北军大概装备了超过14辆的法国产FT坦克,大部分配装的是捷克造的7.92mm ZB26轻机枪,1926年在和直系军阀吴佩孚的战斗中,首次使用了这批坦克。从1918年服役到1944年,长达26年,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FT- 17作为一代著名战车被载入史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已同盟国的失败告终,1000多万人死于战场,战祸波及的人口在13亿以上,约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75%,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战祸波及的人口在13亿以上,约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75%,战争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21年后,二战又爆发了,有人说二战是一战的延续,当年的《凡尔赛条约》就是一战的伏笔,逼得历史不得不再拍一部续集。

【军武漫画】奇葩堑壕战 第16张

究竟该怎样评价战争?老一辈政治家发动战争,而最终上战场的还是那些年轻人。在枪林弹雨中的士兵,虽爆发出人类最无畏的勇气,却最终只是阵亡名单上多出的一个数字。战争有着独特的魅力,它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刺激了先进科技的发展,书写了自由与荣耀的史诗,但也令无数城市满布疮痍,令成千上万的家庭蒙受苦难。我们今天可以在电视和游戏中回顾那些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年代,但不要忘记和平的不易。

分享给小伙伴们:
本文标签:

更多文章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



笔杆子网站 - 舞动你创作的笔杆子

邮箱:1414470310@qq.com 苏公网安备图标苏公网安备 32072202010142号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15059627号-1

Copyright (C) 2018 笔杆子网站RENDO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