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杆子(http://rendoc.com):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经典名言名句 弗洛姆语录
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1900年3月23日-1980年3月18日),国际知名的美籍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致力于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人精神处境。被尊称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此外,在德国时弗洛姆还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移居美国后始终保持和该学派的关联。弗洛姆思想的特色便是企图调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跟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学说,其思想可以说是新佛洛依德主义与新马克思主义的交汇。
1922年获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次年入慕尼黑大学研究精神分析,并在柏林精神分析学院接受训练。1929年在法兰克福精神分析学院和法兰克福大学任教。1934年移居美国。先后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弗罗姆十分重视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他承认人的生物性,但更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的本质是由文化的或社会的因素而不是生物的因素决定的。人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具有孤独感,这是人在社会中达到个性化的必然结果。为了医治病态社会,他提出通过改善人的心理,解决有关人们的劳动组织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问题,建立一个友爱、互助、没有孤独感的理想社会。著有《逃避自由》、《精神分析与宗教》、《论健全的社会》、《人类破坏性的分析》等。
爱利希·弗罗姆把心理学视为是人性之自我理解这一久远努力的延续。当运用人类学与社会学的洞见以拓展来自临床、心理分析和精神病学研究的知识之时,弗罗姆充分地汲取思想史的养料,并提醒他的读者:以往的伦理思索者乃是哲学家以及心理学家。弗罗姆在基本观点上是一个弗洛伊德主义者,且显示出弗洛伊德见解的广度与深度。他同时强调了弗洛伊德思想的开放性实质,因而避免了教条主义,并且能面对他最初的思想源泉仍然保持极有意义的游刃有余。尽管弗罗姆著有许多著作,但《逃避自由》是他最著名的一本。在此书中他论证,正如不能离开对文化内容的解释去理解个人一样,要理解社会过程同样不能不懂得作用于个人的心理过程。“前个人主义社会”给个人以安全,但严重地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发展。自中世纪的封建秩序解体之后,人已摆脱了传统的束缚,但他并没有在他个人自我实现的积极意义上获得自由。个人主义的历史发展已提供幸福的许多可能,但今天的个人必须有内在勇气去激发他全部的潜能,否则他就会寻求在限制自我的新的依赖形式中逃避他的自由。外界限制的根除不足以使人有积极的自由:“来”(from)自于什么的自由可能是个前提,但“去”(to)创造争取的自由对于人的成长是基本的。法西斯政权的兴起以援引在民主手段、经济秩序或政治欺诈中的经验不足来解释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它置根于普及于人民大众的许多内在观点之中。
弗洛姆创立以关于人的处境的学说为基础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注重分析一定的经济结构对人的影响,提出社会性格及社会潜意识论,认为这些是联系经济基础与意识形态的中介环节,并强调社会心理在社会进程中的作用。他试图据此解释现代西方人的困境及精神危机,就此提出社会改革论。
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经典名言名句 弗洛姆语录
不成熟的爱是 -- 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
成熟的爱是 -- 因为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
——《爱之艺术》
爱情与成熟度无关。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那么每种爱的努力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爱的艺术》
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爱的艺术》
现代人在幻觉下生活,他自以为他了解他所想要的东西,而实际上他所想要的是他人所希望他要的东西。——《逃避自由》
最重要的是学会一个人单独地待着,而且不看书、不听广播、不抽烟、不喝酒。有没有集中的能力表现在能不能单独地待着,而这种能力又是学会爱的一个条件。正因为我们不能自力更生,所以只能把自己同另一个人连在一起,这个人也许就是我生命的拯救者,但是这种关系同爱无关。——《爱的艺术》
如果我爱他人,我应该感到和他一致,而且接受他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以便使我能把他当作使用的对象。——《爱的艺术》
一个人能够,并且应该让自己做到的,不是感到安全,而是能够接纳不安全的现实——《逃避自由》
我一直相信,真正的爱情可以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而双方都会因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爱的艺术》
爱首先不是同一个特定的人的关系;它是一种态度,一种性格倾向。这种态度、性格倾向决定了一个人同整个世界的关系,而不是同一个“爱的对象”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只爱一个人,而对其他人漠不关心,他的爱就不是爱,而是一种共生性依恋或者是一种放大的自我主义。——《爱的艺术》
孤独的感觉是所有焦躁的根源。——《爱的艺术》
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给予比接受更快乐,并不是因为它是一种被剥夺,而是因为在给予的行为中表示了我生命的存在。正是在给予的行为中,我体验到我的力量、我的财富、我的能力。——《爱的艺术》
通过努力换回的爱往往会使人生疑。这种爱往往会使人痛苦地感到: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爱的艺术》
尊重意味着关注对方应该按照自身的本性成长和表现。因而,尊重也包含着不能利用对方的意思。我希望被爱的人以他自己的方式和为了自己去成长,去表现,而不是服务于我的目的。如果我爱他人,我感到和他是一体,但他仍然是他自己,而不是要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以便于我的利用。只有当我自己取得独立的地位,在没有拐杖的情况下独立站起来,能自己走路,不想去支配和利用别人时,尊重对方才是可能的。只有在自由的基础上才会有爱。——《爱的艺术》
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强烈程度当作是强烈爱情的证据,而实际上这只不过表明了这些男女先前是多么地孤单、寂寞、无聊而已。——《爱的艺术》
你必须花时间确定对方是你真正需要的人,因为爱与信仰本质上是一样的,它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不止包括感性元素,同样也需要理性元素。除了与生具来的部分,还要体会,学习,领悟,练习,揣摩,先评估自己是否有爱人的能力才有资格谈爱。——《爱的艺术》
在成熟的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特有的态度:成熟的人能够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力量;成熟的人只想得到他自己为之付出劳动的果实;成熟的人放弃了全知全能的自恋幻想;成熟的人取得了一种以自己的内在力量为基础的谦恭。而这种内在力量只能由真正创造性的活动所给予。——《爱的艺术》
爱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本领,而是需要通过后天习得的能力。
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
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永远也得不到满足。——《爱的艺术》
非合理的信仰是指服从一种非理性权威的信仰,合理的信仰是扎根于自己思想或感情体验的一种坚定的信念。——《爱的艺术》
在性爱中,两个独立的人结合为一,而在母爱中,过去是一体的两个人却分开了。母爱不仅应该容忍这一分离,而且还应该希望并支持这一分离。就是在这一阶段,母爱才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母爱要求无私,贡献一切,除了被爱者的幸福以外别无所求。也正是在这一阶段,许多母亲都失败了,没能完成母爱的任务。——《爱的艺术》
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生长的积极关心。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就没有爱。——《爱的艺术》
爱别人与爱自己并不是两者择一、不可兼得。恰恰相反,在一切有能力爱别人的人身上,我们恰恰能发现自爱的态度。爱,在原则上说,是无法将“对象”跟自己分别开来的。真正的爱是创造性的体现,包含了关怀、尊重、责任心和了解诸因素。爱不是一种被人推动的情感,而是积极地渴望被爱者的发展和幸福;这种追求的基础是人自爱的能力。——《爱的艺术》
爱是一种主动性的活动,而不是一种被动性的情感。它是一种“自足”。一般来说,可以用首先是一种给予而不是索取,来描述爱的特征。——《爱的艺术》
我们可以在母爱中间发现自恋的因素。因为她一直把孩子视为自身的一部分,所以母亲对孩子的爱和痴迷可能是对自恋的一种满足。——《爱的艺术》
现代人生活在这样一种错觉之下:他似乎很明白自己的追求,但事实上他追求的,不过是别人期望他去追求的东西罢了。——《逃离自由》
自由的代价便是失去安全感。——《逃避自由》
我们现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对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等等。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你对人和对自然界的一切关系,都必须是你的现实的个人生活的、与你的意志的对象相符合的特定表现。如果你在恋爱,但没有引起对方的爱,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爱作为爱没有使对方产生相应的爱,如果你作为恋爱者通过你的生命表现没有使你成为被爱的人,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就是不幸。——《爱的艺术》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
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
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
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
有见识,有眼光……
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
爱的程度也越深。
如果有人以为,
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
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
——《爱的艺术》
为了克服孤独与无能为力感,个人便产生了放弃个性( individuality )的冲动,要把自己完全消融在外面的世界里。然而,这些冲动与由此而生的新纽带及自我增长进程中切断的始发纽带并不是一回事。正如儿童永远无法在肉体上返回母亲的子宫里,同样,个体化进程在物质上也是不能重复的。此类企图必然带有臣服特征,其中权威与臣服于它的儿童之间的基本冲突永远不会消除口儿童可能在意识上感到安全和满足,但在潜意识里,他却认识到其代价便是放弃力量与自我完整。因此,臣服的结果是物极必反:既加剧了儿童的不安全感,同时又制造了敌视与叛逆情绪。——《逃避自由》
从本质上来看,爱应该是一门关于生命意志的艺术,是一门以一个完整的生命去承诺另一个生命的艺术。——《爱的艺术》
责任就其真正的意义来说,是一个完全自愿的行为;责任是我对另一个生命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需要的响应。“负责任”就意味着有能力并准备对这些需求予以响应。——《爱的艺术》
了解的层次有很多种;作为爱的一个要素的了解是要洞察到事物的核心,而不是皮毛。要想达到这种了解程度,我只能超越自己的关注点,而完全从对方的立场出发。——《爱的艺术》
爱是人身上的一种积极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樊篱并使人与人结合。爱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疏离感,但同时又能使人保持个性,保持自身的完整性。在爱中会出现这样的悖论形态:两个生命合为一体,又仍然保留着个人的尊严和个性。——《爱的艺术》
在他的给予中,他丰富了他人;通过提高自己生命感,他也提高了别人的生命感。他并不是为了得到才给予;给予自身就是一种异常的愉悦。但是在他的给予中,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醒某些东西,而这些被唤醒的东西则返回到他自己身上;在真正的给予中,他禁不住会接受从对方身上返还的东西。——《爱的艺术》
人是喜欢逃避自由的动物。有一个叫“选择困境”的心理学理论,人们害怕选择的理由主要有两个:因为要为选择承担责任而焦虑;因为放弃了另外一种选择而担忧——《逃避自由》
Paradoxically, the ability to be alone is the condition for the ability to love.
吊诡的是,独处的能力决定了爱的能力。
——《爱的艺术》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奇怪的不是为什么有人发疯,而是很多人为什么没有发疯。
作为给予行为的爱的能力取决于个人性格发展的水平。它预先就假设了人要取得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创造性倾向。在这一倾向中,此人必须克服他的依赖性、自恋和支配欲、盘剥他人以及也就是悭吝的愿望;对他本人的个人力量拥有信心,对凭自己的力量达到目标的勇气信心十足。如果在某种程度上此人缺少这些品质,那么他就会害怕付出自己——也就是害怕去爱。——《爱的艺术》
现代人生活在幻觉中,他自以为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而实际上他想要的只不过是别人期望他要的东西。要使大家接受这一真理,就必须认识到,弄清楚一个人真正想要什么并不像多数人想的那样容易,而是人必须解决的最大难题之一——《逃避自由》
一个人究竟能给予别人什么呢?他可以把他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他的生命给予别人。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一定要为别人献出自己的生命,而是他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爱的艺术》
在爱的关系中,只有完全的清醒才能不感到厌烦或不使人厌烦,确实是这样的,不感到厌烦或不使人厌烦正是爱的主要条件之一。——《爱的艺术》
The task we must set for ourselves is not to feel secure, but to be able to tolerate insecurity.
我们必须为自己设定的任务不是拥有安全感,而是能够忍受不安全感。
——《爱的艺术》
虽然人人都有诸如饥、渴、性等某些需求,但是,引起人性格差异的那些冲动,如爱恨、贪求权力、渴望臣服及沉溺于或恐惧感官享乐等,都是社会进程的产物。人的倾向,最美好亦或是最丑恶的,并非人性固定的生物部分,而是创造人的社会进程的产物。换言之,社会不但具有压抑功能,而且有创造功能。人的天性、激情和焦虑都是一种文化产物;实际上,人自身就是人类不断奋斗的最重要创造物和成就,其记录便称之为历史。——《逃避自由》
只有在自由的基础上才会有爱。——《爱的艺术》
我们对自己是一个谜,正如同别人对我们来说,也一直是个谜。得到全面知识的惟一途径是爱:爱超越了思想,超越了语言。爱是对融合体验的大胆投入。但是思想所能给予的认识,即心理学知识,也是在爱中达到全面认识的一个必要条件。为了能够看到他的现实,或者是克服幻象,消除对他的歪曲印象,我必须客观地认识他和我自己。我只有客观地认识一个人,我才能在终极本质中,在爱中认识他。——《爱的艺术》
这个社会终将会变成一个没有个性、生机和爱的社会。——《1984》
逃避自由并不能使人们复得已失去的安全感,而仅能帮助他忘记他是独立的个体。他牺牲了他个人的自我的完整性,所得到的不过是不堪一击的安全感。——《逃避自由》
人类的一切热情(无论“好的”还是“坏的”)都是因他想使生命有意义。必须让他找到一条新的道路,让他能激发“促进生命的”热情,让他比以前更感觉到生命活力与人格完整,让他觉得活得更有意义。这是唯一的道路。否则,你固然可以把他驯服,却永远不能把他治愈。——《人类的破坏性剖析》
爱一个人不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项决定,一桩判断,一个承诺。如果爱情仅仅是一种感情,那么承诺相爱一辈子就没有基础。一种感情来了,又会离去。如果我的爱不包含判断和决定的话,我又何以能肯定爱情的绵绵无期呢?——《爱的艺术》
不成熟的爱是: “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爱的艺术》
如果一个人在他人格尚未独立的时间里缺失了一些成长的必须品,比如一本书一件衣一个独立空间一份安全感或者亲情,那么终其一生都会不断的探索和寻找,不计成本和后果。——《爱的艺术》
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
了解得越深,爱得越深。——《爱的艺术》
爱就是实事求是地看待一个人,认识到其独特的个性。尊重意味着他人的成长和发展。我希望被爱的人应以自己的方式,为自己的目的成长、发展,而不是来迎合我。尊重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的。正如一首古老的法国歌曲所唱的那样:“爱是自由之子,永远不是统治的产物。”——《弗洛姆著作精选——人性·社会·拯救》
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
一个好母亲是不会阻止孩子成长和不会鼓励孩子求援的。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
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爱的艺术》
爱本质上是给予而非获取。
爱的标尺:我们必须客观地去认识自己和对方,以便使自己能够真实地看到对方的现实状态,或者能够克服自己的幻想,也就是要克服自己想象中那个被歪曲了的对方影像。只有当我们客观地认识了一个人,才能在爱中了解他真正的本质。——《爱的艺术》
利己和自爱绝不是一回事,实际上是互为矛盾的。利己的人不是太爱自己, 而是太不爱自己。缺乏对自己的爱和关心表明了这个人内心缺少生命力,并会使他感到空虚和失望。在必要时这个不幸和胆怯的人会通过各种其他的满足来弥补他失去的幸福。他看上去似乎非常关心自己,实际上只是试图通过对自己的关心去掩盖和补充自己缺乏爱的能力。——《爱的艺术》
爱是一种主动活动,而不是一种被动情感。它是“分担”,而不是“坠入”。在一般意义上,爱的主动性可以理解为:爱首先是给予,而不是接受。
如果我确实爱一个人,那么我也爱其他的人,我就会爱世界,爱生活。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我也应该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的人,爱世界,也爱我自己。”——《爱的艺术》
个体化进程是一个力量增长和个人人格不断完善的过程,但同时又是一个丧失与别人共有的原始共同性, 其中儿童与他人越来越分离的过程。这种日益加剧的分离可能导致寂寞的孤立,产生紧张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如果儿童能够发展内心的力量和创造力的话,也有可能与他人建立一种新的密切而又休戚相关的关系。发展内心的力量和创造力是与世界建立新型关系的前提。
父爱的艺术: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别一个极端: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爱的艺术》
病态之爱:如果他们找到合适的对象,他们就信心十足,觉得自己占了全世界的上风,这时他们对其他人也会和蔼可亲、温文尔雅。但过了一段时间,如果妻子不再合乎他的想象,就会出现冲突和摩擦。——《爱的艺术》
害怕损失的吝啬鬼,不管他拥有多少财产,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他也只是个贫穷和可怜的人。——《爱的艺术》
尊重就意味着要努力地让对方按照自己的个性自由地成长和发展。——《爱的艺术》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有的人由于内心极度的不安或者孤独而狂热地工作,有的人则是为了升官发财。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就是一种狂热、一种热情的奴隶,而他的“积极性”实际上是一种“消极性”,因为他是受外力的驱使。他是一个受苦的人,而不是一个“行动”的人。另一方面人们往往把一个坐在椅子上沉思默想、观察和体验自己以及自己同世界关系的人看作是“消极的”,因为他什么也不“干”。实际上这种精神高度集中的禅坐是最高的积极性,是灵魂的积极性,只有那些内心自由和独立的人才能做到这点。——《爱的艺术》
Love is a power which produces love.
爱是一种能够产生爱的力量。
——《爱的艺术》
爱情毫无疑问会引起性结合的要求,在有爱情的情况下,这种生理关系就不会带有占有或被占有的野心和欲望,而是充满了温柔。——《爱的艺术》
Modern man lives under the illusion that he knows 'what he wants, while he actually wants what he is supposed to want.
现代人误以为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实际上他所想要的是别人期望他要的东西。
——《逃避自由》
爱的投射:有些人对他人的每一点细微的错误都很灵敏,而对自己的缺点却不闻不问,他们永远都在考虑的如何指责对方或者是教育对方。如果一对男女双方都热衷于这么做,那么他们的爱情关系就成为相互的投射。——《爱的艺术》
在某种程度上性纵欲是克服孤独感的一种自然和正常的方式,并有部分效果。许多不能用其他的方式减轻孤独感的人很重视性纵欲的要求,实际上这和酗酒和吸毒并无多大区别。
有些人拼命地想借性纵欲使自己克服由于孤独而产生的恐惧感,但其结果只能是越来越孤独,因为没有爱情的性交只能在一刹那间填补两个人之间的沟壑。——《爱的艺术》
生命仅从其纯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就是一个奇迹,一个秘密;在人性方面,每个人对自己和对他人来说都是一个深不可测的秘密。我们了解自己,但竭尽所能,我们还是不能认识自己;我们了解他人,但我们还是不认识他们,因为我们不是一件东西,他人也不是一件东西。我们越是深入了解我们自己或是他人,我们离认识生命的目标就越远。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忍不住想去了解人的灵魂的秘密,了解此人之为此人最核心的部分。——《爱的艺术》
人的行为不受固定的先天本能决定,他不得不在内心里权衡可能的行为模式,他开始思考;他改变了自己在大自然中的地位,从完全被动的消极适应变为积极的主动适应,他开始生产;他发明了工具,并在支配自然的过程中,离它越来越远。他开始朦胧地意识到自我或其群类与自然不同;他渐渐明白了自己的悲剧命运:他既是自然的一部分,又要超越自然。他还发现,哪怕竭力幻想否定死亡,但死亡仍是他的最终归宿。——《逃避自由》
爱情是两个无法忍受孤独的人用来逃避现实的手段。——《爱的艺术》
爱情的存在只有一个证明:那就是双方联系的深度和每个所爱之人身上的活力和生命力。这也是我们所能看到的爱情的唯一成果。——《爱的艺术》
动物发展程度越低,它对自然的适应能力就越强,它的所有活动便越受本能和反射行为机制的控制,某些昆虫的社会化组织都完全是本能使然。相反,动物的发展程度越高,它的行为模式的灵活性就越大,出生时的结构调整功能就越不完整,人就是这种发展的顶点。降生伊始,人是所有动物中最无助的。他对自然的适应基本以学习过程为基础,而不是受本能的决定。——《逃避自由》
爱是一种产生爱的能力:赋予自己生命力和爱的能力,就是以自己的生命力去激发对方的生命力,用自己全身心的爱的能力去引发另一个人的爱的能力,使另一个人也能成为给予者、爱人者。——《爱的艺术》
自由是人存在的特征,而且,其含义随人把自身作为一个独立和分离的存在物加以认识和理解的程度不同而有所变化。——《逃避自由》
真正的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包括关怀、尊重、责任心和了解诸多因素。爱不是一种消极的冲动情绪,而是积极追求被爱人的发展和幸福,这种追求的基础是人的爱的能力。——《爱的艺术》
如果我们区分常态与精神病症两个概念,就会得出如下结论:一个所谓能适应社会的正常人远不如一个所谓人类价值角度意义上的精神病症患者健康。前者很好地适应社会,其代价是放弃自我,以便成为别人期望的样子。所有真正的个体性与自发性可能都丧失了。相反,精神病症患者则可以被视为在争夺自我的战斗中不准备彻底投降的人。——《逃避自由》
如果男女双方确实相爱,他们的性爱就具备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我从我生命的本质出发去爱对方,并且去体验对方的本质。——《爱的艺术》
母爱中值得赞美的东西还不是母亲对婴儿的爱,而是母亲对成长着的孩子的爱。——《爱的艺术》
为了克服孤独与无能为力感,个人便产生了放弃个性的冲动,要把自己完全消融在外面的世界里。——《逃避自由》
如果只有名利和地位才值得人们耗费精力、付出代价,而爱情只是对灵魂有用的空谈。那么在现代意义上,爱情毫无用处,只是一种奢望,一种不值得人们为其付出代价的奢望。——《爱的艺术》
对神的爱即不是从思想上了解神,也不是指自己爱神的思想,而是在爱的体验中体验自己同神的一致。(rendoc.com)——《爱的艺术》
渴求权力并不植根于力量而是软弱。他是个人自我无法独自一人生活下去的体现,是缺乏真正的力量时欲得到额外力量的垂死挣扎。——《逃避自由》
受虐和施虐冲动都欲帮助个人摆脱难以忍受的孤独和无能为力感。——《逃避自由》
To be loved, and to love, need courage, the courage to judge certain values as of ultimate concern – and to take the jump and to stake everything on these values.
爱与被爱都需要勇气——将某些价值视为终极价值的勇气以及为了这些价值孤注一掷和不惜一切的勇气。
——《爱的艺术》
自私与自爱并不是一回事,恰恰相反,二者是对立的。自私是一种贪婪。同所有的贪然一样,它蕴含着一种不满足性,其结果是永远没有真正的满足。贪婪是一个无底洞,它耗尽了人的精力,人虽然不停地努力使其需求得到满足,但却总是达不到。只要仔细观察便可发现,自私的人总是对自己焦虑异常,他总是不满足,整天心神不定,害怕所得不足,怕错过什么,更怕被剥夺了什么。他对任何可能得到更多的人嫉妒万分。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观察,尤其注意潜意识动力,我们发现这类人根本不喜欢自己,而是极其厌恶自己。——《逃避自由》
一切有能力爱别人的人必定也爱自己。原则上爱自己和爱别人是不可分的。——《爱的艺术》
不要把纪律看作是外部强加的东西,而应该成为自我意志的体现,应该感到这是一种愉快,并且逐渐习惯于一种生活态度,一旦放弃它,便会若有所失。——《爱的艺术》
爱情是对生命以及我们所爱之物生长的积极的关心。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那么这只是一种情绪,而不是爱情。——《爱的艺术》
人降生时并没有动物所具有的适应某些行为的机制,人对父母的依赖比任何动物都多,对环境的反应能力也比受自发本能行为调节的动物差得多。他忍受着因缺乏本能机制所引发的所有危险和恐惧。但人的这种无助恰恰奠定了人发展的基础。人在生物学上的弱点,恰是人类文化产生的条件。——《逃避自由》
尊重别人不是惧怕对方。尊重这个词的出处就是有能力实事求是地正视对方和认识他独有的个性。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因此尊重决无剥削之意。我希望一个被我爱的人应该以他自己的方式和为了自己去成长、发展,而不是服务于我。如果我爱他人,我应该感到和他一致,而且接受他本来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以便使我能把他当作使用的对象。只有当我自己达到独立,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独立地走自己的路,即不想去控制和利用别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尊重对方才成为可能。——《爱的艺术》
讲述自己的个人生活,描绘自己的希望和焦虑,展示自己幼稚、孩童般天真的一面,以及建立面对世界的共同兴趣——所有这些方面可以算作克服人之孤独的途径。甚至表露自己的愤怒和仇恨,无所顾忌地交心也都被看作是亲密。——《爱的艺术》
人类越是脱离原始的纽带,就越疏远自然世界,而寻找摆脱孤独途径的需要也就越是强烈。——《爱的艺术》
Not he who has much is rich, but he who gives much.
拥有的多并不算富有,给予的多才算富有。
贪欲就是无底洞,无尽的欲念,让努力的人精疲力尽。
一个人所处的荒谬的——也是悲剧性的——处境就是:当他最需要良知时,良知却最软弱。
现代资本主义中个人的问题可以归纳如下:
现代资本主义需要大批能在一起协调工作的人。这些人对消费的需求越来越高,但他们的口味是标准化的,既容易受到控制,又能预测。现代资本主义需要的人是一方面能感觉到自己是自由和独立的并相信自己不屈服于任何权威、原则和良心,另一方面他们又准备执行命令,完成别人交给的任务,服服贴贴地进入 社会这部机器中去,规规矩矩地听人摆布,自愿服从领导,盲目地受人指挥——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他们要不遗余力地干活,永远地发挥作用和力争晋升。
——《爱的艺术》
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一直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融会贯通起来变成灵感。也就是掌握了艺术的灵魂,才能成为一名大师。要成为大师,除了学习理论和实践外还有第三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即要把成为大师看得高于一切,这一目标必须占据他整个身心。——《爱的艺术》
在爱情中,在献身中,在深入对方中,我找到了自己,发现了自己,发现了我们双方,发现了人 。——《爱的艺术》
但是孩子必须长大,必须脱离母体和母亲的乳房,必须成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生命。母亲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也就意味着也关心母亲和孩子的分离。——《爱的艺术》
关心和关怀还包括爱情的另一方面,即责任心。今天人们常常把责任心理解为是义务,是外部强加的东西。但是责任心这个词的本来意义是一件完全自觉的行动,是我对另一个生命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愿望的答复。“有责任”意味着有能力并准备对这些愿望给予回答。——《爱的艺术》
当我们在睡眠中听到自己良心的呼唤时,却不能马上有所行动;而当我们在醒后能采取行动时,又忘记了在梦中的觉悟。——《自由的恐惧》
一切爱的形式都以博爱为基础。我指的博爱就是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愿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情趣。——《爱的艺术》
现代的人往往不追求幸福,又或以为欲望的满足便是幸福。
甚至他们的各种感情,如高兴、宽容、信任、雄心以及同每个人顺利合作的能力都是预先规定的。他们的娱乐方式即使不那么强求一律,也都是大同小异。阅读的书是读书俱乐部选定的;看的电影是电影院老板和他们出钱登印的广告选定的;其他的娱乐方式也都雷同:星期日驾车远足、看电视、打牌和社交活动。从生到死,从星期一到星期日,从早到晚——所有的行动都是千篇一律和按照预定的方式进行。
请问:一个被围困在这么一个罗网之中的人如何才能不忘记他是一个人,只存在一次的人,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能经历希望、失望、担心和恐惧的人,渴望爱情和受到虚无和孤独威胁的人呢?
——《爱的艺术》
正如经济制度的特定性决定了人的生活模式,生活模式便成为决定整个性格结构的首要因素,因为急切的自我保存需求迫使人接受他生存的环境。——《逃避自由》
虽然每个人都努力同别人接近,但实际上都是孤独的,充满了不安全感、恐惧感和负罪感。只要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得不到克服,这种感觉就会不断出现。
但我们的文明提供了各种可能性,使人们感觉不到这种孤独。这首先就是人们每天都重复着千篇一律僵化的机械性工作,这种工作秩序使他们不再自觉地感到人追求超越和统一的基本要求。但是光靠这个还不行,因此人就通过享受,通过娱乐工业提供的音乐、画片,以及通过不断地购买新的物品去减少这种尚未意识到的绝望。
——《爱的艺术》
Love is not primarily a relationship to a specific person; it is an attitude, an orientation of character which determines the relatedness of a person to the world as a whole, not toward one “object” of love.
从根本上讲,爱不是与某个具体的人的关系;它是一种态度、一种性格倾向,这种态度和倾向决定了一个人与整个世界而不是某个爱的“对象”的关系。
——《爱的艺术》
只有在自由地变得不顺从时,才会产生善恶。——《爱的艺术》
超越自己:他一定要感到自己是创造者,是能超越处于被创造者消极地位的生命。——《爱的艺术》
自私根源于缺乏对真实自我的肯定与爱,即缺乏对整个具体的人及其所有潜能的肯定和爱。——《逃避自由》
Immature love says: 'I love you because I need you.' Mature love says 'I need you because I love you.
不成熟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爱的艺术》
人拥有理智;人是生命,一种意识到自我存在的生命。人意识到自己,他人,人的过去和发展前途的可能性。人对他的单一存在的觉悟,对他短暂生命的觉悟,人意识到生不由己,死的必然,人知道自己的孤独和与世隔绝,意识到面对社会和自然的威力自己的无能为力——所有这一切都使他的特殊和孤寂的存在成为无法忍受的监禁。
如果人不能从他的监狱中解放出来和打碎这一监狱,如果他不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同他人或周围世界结合在一起,他就会疯狂。
——《爱的艺术》
爱一个人不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项决定,一种判断,一个诺言。如果爱情仅仅是一种感情,那爱一辈子的诺言就没有基础。一种感情容易产生,但也许很快就会消失。如果我的爱光是感情,而不同时又是一种判断和一项决定的话,我如何才能肯定我们会永远保持相爱呢?——《爱的艺术》
当人们潜意识里将他们各自的社会里的常规信念和思想内化成他们自身的经验时,就在这个过程里,他们逃避进行真正的自由的思考,因为思考会让人产生焦虑。
The main condition for the achievement of love is the overcoming of one's narcissism.
爱得成功的主要条件,是克服一个人的自恋。
——《爱的艺术》
Giving is the highest expression of potency. In the very act of giving, I experience my strength, my wealth, my power.
给予是力量的最高表达。恰恰是通过“给予”,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足和我的能力。
——《爱的艺术》
从根本上来看爱情是意志的行为,是人作的一项把全部生命交付对方的决定。——《爱的艺术》
人,他所获得的自由愈多(从半是野兽、半是人的原始状态中脱离出来的意义上的自由),他愈加“个人化”,他就愈别无选择,或者通过自发性的爱和创造性的工作来使自己和世界联合起来,或者通过那些会破坏他的自由和他个人自身的完整性与世界的联结方式来寻求安全。——《逃避自由》
越来越多的人失去独立性,依附于庞大的经济帝国的官僚阶层。——《爱的艺术》
人并非为获取而给予;给予本身即是无与伦比的欢乐。
所有瘾品的本质,都是让人忘记与这个世界的联系,从而让人忘记这个世界对他的抛弃。
If I am what I have, and if I lose what I have, who then am I?
——Erich Fromm
若我拥有所有,若我失去所有,那我是谁?
——《犯罪心理 第五季》
高谈阔论“性”的弗洛伊德,完全是一个典型的清教徒。对他来说,文明人的生活目的就是压抑自己的情感和性冲动,以此为代价,过一种文明的生活。只有未开化的芸芸众生,才不能做出这种牺牲。有理智的天才人物与芸芸众生相反,他们不能满足自己的冲动,因此能够为了更高的目的升华这些冲动。整个文明就是这种本能冲动得不到满足的结果。
在这个世界上,良心应该更大于天才。
事实上,我们这个社会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值得被人爱”无非是赢得人心和对异性有吸引力这两种倾向的混合物而已。——《爱的艺术》
因为人们不可能永远放弃爱情,所以看起来只有一条可行的路,那就是克服爱情的挫折,找到原因并去探究爱情的意义。——《爱的艺术》
人类对于上帝所产生的爱和敬畏不过是人类因为需要永恒的爱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应,同时,这种爱与敬畏也是人们因为在现实中无力实现这种爱所自行制造的一种精神幻影。——《爱的艺术》
人们一方面渴望爱情,另一方面却把其他的东西:如成就、地位、名利和权力看得重于爱情。我们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于努力达到上述目的,却很少用来学会爱情这门艺术。——《爱的艺术》
一切本能的愿望都得到满足不仅不是幸福的基础,而且不能保证人的精神的起码的健康。——《爱的艺术》
我们经常看到互为相爱,但对其他人却毫无情感的男女。他们的这种爱实际上是一种共同的自私,这些人往往把自己同所爱之人等同起来,并通过把一个人分成两个人的办法来克服人与人之间的隔绝。他们以为这样做就能克服孤独。但正因为他们远远脱离同时代的人,所以他们之间实际上也是隔绝和互为陌生的,结合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幻觉。——《爱的艺术》
无条件的母爱不仅是孩子,也是我们每个人最深的渴求。——《爱的艺术》
精神健康的人是富于建设精神、没有异化的人;他与世界友好地联系在一起,用理性客观地把握现实;他体验到自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存在,与此同时,又感到同他人的联系在一起;他不屈从于非理性的权威,而乐于接受良心和理性的合理的权威;只要活着,他就在不停地自我完善,并且把生命这以赠礼当成他最宝贵的机会。——《健全的社会》
只有当我们能够有自己的思想时,表达思想的权利才有价值。
自卑感与软弱感的根源在于:无力自发活动,无法表达真感觉及思想,其结果必然是用伪自我取代他人和自我。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最大的耻辱莫过于我们不是我们自己,最大的自豪与幸福莫过于思考、感觉和说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逃避自由》
爱有好几种:
“天真的,孩童式的: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成熟的爱: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不成熟的,幼稚的: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成熟的: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爱是一种能力,不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领,而是需后天习得的能力。 …爱是一种主动活动,不是一种被动情感。它是“分担”,而不是“坠入”。主动性可以理解为:爱首先是给予,而不是接受。…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 那么这个人在爱情生活中永远也得不到满足。…它不是同一个特定的人的关系;而是一种态度,一种性格倾向。这种态度、性格倾向决定了一个人同整个世界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只爱一个人,对其他人漠不关心,他的爱就不是爱,而是一种放大的自我主义。…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强烈程度当作是强烈爱情的证据,而实际上只不过表明了这些男女先前多么孤单、寂寞、无聊而已…爱他人,就是不要求他成为自己希望的样子,不把对方当作自己的一部分…
乳汁象征母爱的第一个方面:对生命的关心和肯定,蜂蜜则象征生活的甘美,对生活的爱和活在世上的幸福。大多数的母亲有能力给予“乳汁”,但只有少数的母亲除乳汁外还能给予“蜂蜜”。为了能给予“蜂蜜”,她不仅应该是一个好母亲,同时也应该是个幸福的人----但这一目标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怎么估计也不会过高。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恐惧都具有传染性,两者都会对孩子的全面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事实上我们确实可以在孩子身上,也可以在成人身上看到,哪些人只得到“乳汁”,而哪些人既得到“乳汁”,又得到“蜂蜜”。——《爱的艺术》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 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爱的艺术》
对人来说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而这只有通过真爱才有可能实现.真爱的基本要素,首先是"给"而不是"得"."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爱情的积极性除了有给的要素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是所有爱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
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认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爱的艺术》
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尽管两者看上去互为矛盾。(rendoc.com)——《爱的艺术》
Love is a decision, it is a judgment, it is a promise.
爱是一项决定、一种判断,也是一个承诺。
——《爱的艺术》
如果我真的爱一个人,那么我一定爱所有的人,爱这个世界,爱生活。如果我能对某个人说:“我爱你”,我一定能说:“在你身上我爱每一个人,通过你我爱这个世界,在你身上我也爱我自己。——《爱的艺术》
自信、“自我感”只不过是别人评判的一种指示,使他确信自己价值的不是他自己,而是声望(popularity)和在市场上的成功。如果他受人追逐,有声望,那他便是个人物,便有价值;如果他默默无闻,便什么也不是。声望对现代人之所以如此重要,其原因就在于这种“人格”成功成了自我评价的依托。它不但决定了一个人在实际事务中是否能够领先,而且决定了一个人能否保持对自己的自我评价或是否跌入自卑的深渊之中。——《逃避自由》
Creativity requires the courage to let go of certainties.
创造力需要放弃确定性的勇气。
经历过孤寂的人必然会有恐惧感。实际上孤寂感是每种恐惧的根源。孤寂意味着与外界没有联系,不能发挥人的力量,意味着一筹莫展,不能把握世界,事物和人;意味着世界把我淹没,而我只能听之任之。所以孤寂是引起强烈恐惧感的根源,同时孤寂还会引起羞愧和负罪的感觉。——《爱的艺术》
实际上,现代资本主义之下的人挣扎在绝望的边缘上,紧紧抓住个性这个概念不放,想‘与众不同’,而且只是想‘与众不同’,其他什么都不要。人们渴望它,但这几乎是个性的最后一点残迹。尽管人仍是个活生生的生物体,但他已成了一个机器人,在情感和心智上已经死亡。——《逃避自由》
生物化的需求并非人性中唯一强制性的需求。还有另外一种同样刻不容缓的需求,它虽不根植于肉体过程中,但却深植于人类模式的本质和生活实践中: 人需要与自身之外的世界相联系,以免孤独。——《逃避自由》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
一无所有的人什么都不懂。
——《爱的艺术》
爱,不是一种无需花费精力的享受,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知识和努力
真正的理想决不是某种居于个人之上的神秘力量,它是无条件肯定自我的一种有力表现。凡是违反了肯定自我这一原则的任何理想,都被证明并不是一种理想,而只是一种病态的目标。
在过去人们面临的危险是变成奴隶,而在将来危险是人类可能变成机器人。
大多数人决不会是认为爱情无关紧要,相反他们是追求爱情。悲欢离合的爱情电影他们百看不厌,百般无聊的爱情歌曲他们百听不烦。但他们之中没有人认为,人们本可以学会去爱。——《爱的艺术》
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是相互依赖的。在成熟的人身上可以看到这些态度的集中表现。成熟的人就是指能够创造性地发挥自己力量的人。成熟的人只想拥有他自己的劳动果实,放弃了获取全力和全知的自恋幻想,并有一种谦恭的态度。这一态度的基础是他内心的力量,单单这股力量就能使他进行真正的、创造性的劳动。——《爱的艺术》
对正在成长的孩子的爱,这种忘我无私的母爱也许是爱的最困难的形式。但是由于母亲对孩子的爱是那么自然,所以往往给人一种容易做到的假象。正因为难以做到这点,所以只有那些有能力爱的妇女,那些热爱丈夫,热爱其他孩子,热爱陌生人和人类的妇女才能成为真正爱孩子的母亲。在这个意义上,没有能力爱的妇女当她们的孩子幼小时,可以是一个很娇惯孩子的母亲,但永远成不了爱孩子的母亲。检验这一点的试金石是看一个母亲愿意不愿意忍受同孩子的分离,以及在分离后能不能继续爱孩子。——《爱的艺术》
他同他的劳动果实疏离了,他不再是他所建造的世界的真正主人了;相反,这个人创造的世界成了他的主人,他必须对它卑躬屈膝,尽力奉承它。他亲自创造的劳动产品成了他的上帝。他似乎是受自利的驱使,但实际上他的全部自我连同其全部具体的人格却成为他亲手制造的机器之目的的工具。他自欺欺人,幻想着自己是世界的中心,然而却深陷于一种强烈的微不足道感和无能为力感之中,他的先祖曾对上帝有这种清醒的感觉。——《逃避自由》
我们的许多决定并非真是我们自己的,而是来自外部的建议的结果。我们成功地说服自己做决定的是我们自己,而事实上,由于惧怕孤立,害怕对我们的生命、百田及舒适的更直接威胁,我们与别人的期望要求保持一致。——《逃避自由》
人,都在幻觉下生活着,自以为了解所想要的东西,而实际上所想要的是他人所希望他要的东西。——《逃避自由》
我们只有理解了人是多么害怕与别人隔绝,才能懂得担心与众不同和同一群人疏远会产生何等的威力。有时这种担 心是可以原谅的,因为人们考虑到与众不同会带来实际危险。但事实上人们多半 是自发地、而不是被迫地这样做。——《爱的艺术》
在这个世界上,良心应该更大于天才。巴尔扎克说:良心比天才更难得。良心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反应。
因此对人来说最大的需要就是克服他的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人在达到这一目的过程中的完全失败就会导致人的疯狂,因为人只有通过完全彻底地脱离周围世界,以至于不再感到与世隔绝,他对彻底孤独的恐惧感才会得到克服——因为他与之隔绝的世界从他的生活中消失了。——《爱的艺术》
对人类存在问题的真正的和全面的回答是要在爱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爱的艺术》
在专制制度里只有少数非凡勇敢的英雄和殉道者才会抵制顺从。——《爱的艺术》
我本人不是按照宗教的观点思考的,神的概念对我来说仅仅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通过这一概念人表达了在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人对他自己最高力量的体验,以及追求真理和统一的努力。——《爱的艺术》
性爱是具有独占性,但同时也是通过爱一个人,进而爱全人类,爱一切生命。性爱的独占性只表现在我只同一个人完全地、即在灵魂和肉体上融会为一体。性爱只有在性结合这点上,在生活的全部范围彻底献身这点上排斥他人,而不是在一个更深意的博爱意义上。——《爱的艺术》
爱一个人并不只是一种情感,它也是一种决定,一种判断,一种承诺。世上不爱的理由有很多而爱的表现只有一个:就是想和你在一起,只是你。
给予的最需要的方面不在物质财富范围内,它存在于人性特有的领域。
在六岁左右孩子就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引。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一个好母亲是不会阻止孩子成长和不会鼓励孩子求援的。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爱的艺术》
同父亲的关系则完全不同。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而父亲不体现任何一种自然渊源。在最初几年内孩子同父亲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在这个阶段父亲的作用几乎无法同母亲相比。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爱的艺术》
如果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可以相信的,没有什么人是可以信赖的话,如果人们对于善和正义的信仰都只是一种愚蠢的幻想,如果生命不是有上帝来主宰,而是被恶魔所控制的话,那么,生活只能充满了仇恨。——《人心:善恶天性》
反之,如果母亲性情冷淡、麻木不仁或者十分专制,孩子就会把对母爱的需要转移到父亲身上,就会变成单一的向父亲方向发展的人。这样的人往往只服从于法律、秩序、权威的原则,却没有能力希望或者得到无条件的爱。如果他的父亲很有权威,同他的关系又很密切,就更会加强他的这一发展。其他的调查也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某些神经病形式,如强迫性神经病同患者的单一父亲联系有关,而另一些病状,如歇斯底里、酗酒,不能面对现实生活和厌世则是同母亲的单一联系所致。——《爱的艺术》
如果生理上的结合要求不是以爱情为基础,如果性爱不具有博爱的成分,那么只会造成一种纯生理的暂时的结合。性的吸引力虽然在一刹那间会造成两者结合的幻觉,但是如果没有爱情,在这次结合后留下来的只有陌生的感觉,他们之间的距离没有缩小。他们仍是一对陌生人,他们不是觉得羞愧,就是相互憎恨,因为他们比过去更强烈地感受到在幻觉消失后留下来的这种陌生感。——《爱的艺术》
熟谙对方,但他俩之间的信任会越来越失去其奇迹般的特点,一直到隔坤、失望和无聊把一息尚存的魅力都抹掉为止。当然一开始双方都不会想到这点。事实上: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地寂寞。——《爱的艺术》
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
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因此对他们来说,关键是: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爱的艺术》
前个人状态社会既为人提供了安全保护,又限制了人的发展。现代人摆脱了前个人状态社会纽带的束缚,但并未获得积极意义上的实现个人自我的自由。——《逃避自由》
爱首先不是同一个特殊的人的关系,而更多的是一种态度,性格上的一种倾向。这种态度决定一个人同整个世界,而不是同爱的唯一“对象”的关系。——《爱的艺术》
妒忌、野心和每种形式的贪婪是热情和狂热;相反爱情是一种行动,是运用人的力量,这种力 量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得到发挥,而且永远不会是强制的产物。 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一般来说可以用另一个说法来表达,即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爱的艺术》
给予意味着富足,不是拥有多的人,而是给予多的人才富足。——《爱的艺术》
如果一个人是在积极的情绪支配下行动,他就是自由的,是情绪的主人。如果他是被一种消极的情绪所支配,那他就是受外力驱使者,是他自己都不了解的动机的对象。——《爱的艺术》
现代社会鼓吹实现非个性化的平等理想,因为这个社会需要“人原子”,这些人原子相互之间没有区别,汇集起来也能毫无摩擦地顺利地发挥作用,他们都服从同一个命令,尽管如此,每个人却都确信他们是在按自己的意愿办事。就象现代化的大规模生产要求产品规格化,社会的发展也要求人的“规格”化,并把这称为“平等”。——《爱的艺术》
人作为劳动大军和管理阶层的一员仅仅是一个号码而已。他几乎不需要有任何主观能动性,他的任务由劳动的组织派定。领导和被领导之间也几乎没有区别,因为他们都在行使由整个组织结构规定的任务,不仅要按规定的速度,也要按规定的方式完成。(rendoc.com)——《爱的艺术》
爱、理智和正义的范畴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在进化的过程中有能力发展他内心的力量。从这一观点出发,生活除了人赋予的意义外是没有别的“意义”的。——《爱的艺术》
性别上的差别迫使人们寻找一种特殊方式的结合,即同异性的结合。阴性和阳性这两极也表现在每个男子和每个女子身上。从生理上来看,男子和女子都有异性的荷尔蒙,与此相适应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他们也都是双性的。他们都具有接受和渗透,物质和精神的原则。男子和女子只有在阴阳两极结合中才能找到内心的统一。阴阳两极是每种创造性劳动的基础。——《爱的艺术》
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又没有通过爱情去达到新的结合——这就是羞愧的根源,同时也是负罪和恐惧的根源。——《爱的艺术》
如果爱情是那些具有创造性和成熟性格的人的一种能力,那么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每一个在一个特定社会生活的人的爱的能力取决于这一社会对这个人的性格的影响。——《爱的艺术》
在“爱情”中人们终于找到了避风港。两个人结成用以反对全世界的同盟,却把这种两个人的自私看作是爱情和信赖。——《爱的艺术》
所谓精神病症患者,可以被视为在争夺自我的战斗中不准备彻底投降的人。
我们必须为自己设定的任务不是拥有安全感, 而是能够忍受不安全感。
“个人不能忍受这种孤立;孤立的人与外界相形之下,变得完全无助,因此,非常害怕外界;由于他的孤立处境,对他而言,世界已失去了统一性。他不知如何适应这个世界。于是,他开始怀疑自己,怀疑生命的意义,最后,怀疑任何行为的原则。无助与怀疑麻痹了生命;为了求生,人试图逃避自由。他不由自主地又套进新的枷锁。这种枷锁与原始的约束不同,原始的约束还能给他一种安全感,而逃避自由并不能使人们复得已失去的安全感,而仅能帮助他忘记他是独立的个体。他牺牲了他个人的自我的完整性,所得到的不过是不堪一击的安全感。因为他忍受不了孤独的滋味,他宁愿失去自我。因此,自由又使人再度套入新的枷锁中。”——《逃避自由》
积极自由就是实现自我,它意味着充分肯定个人的独一无二性。——《逃避自由》
同共生有机体结合相对立的是成熟的爱情,那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人的爱情是一种积 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并使人与人结合。爱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同时又使人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的面貌。——《爱的艺术》
爱是对人类之存在这一问题唯一明智而又令人满意的答案。
利己和自爱绝不是一会事,实际上是互为矛盾的。利己的人不是太爱自己,而是太不爱自己。——《爱的艺术》
就象被他控制的人脱离不了他一样,施虐淫者也离不开他的崇拜者,双方都不能失去对方。区别只在于——施虐淫者命令、利用、损害和欺压对方,而对方则 乐于被他左右。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似乎他俩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从更深的意义来看他俩的区别不比他俩的共同点重要,他俩的共同点是在结合的过程中双方都失去其独立性和完整性。——《爱的艺术》
自恋的、专制的和贪婪的妇女在孩子尚小的时候,可以是一个很疼爱孩子的母亲。但是当孩子处于同母亲分离的阶段时,只有那些真正有能力爱的妇女,那些觉得给比得更幸福的妇女,那些生命之根底很扎实的妇女才会继续是一个疼爱孩子的母亲。——《爱的艺术》
真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而不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碎片心理学》
生命从其纯生物的角度来看是一个奇迹和秘密,而在人的范围内每个人对自己和对别人都是一个不可解答的秘密。我们认识自己,但尽管作了一切努力还是不认识自己,我们认识他人,但我们还是不认识他们,因为我们和他们都不是一回事。我们越深入我们生命的深处或另一个人的生命深处,我们离认识生命的目标就越远。尽管如此,我们不能阻止这种深入了解人的灵魂的秘密、了解人的核心,即“自我”的愿望将继续存在。——《爱的艺术》
在物质世界范畴内给是财富。不是拥有财物的人是富裕的,而是给予他人东西的人才是富裕者。害怕受到损失的吝啬鬼,不管他拥有多少财产,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他是一个贫穷和可怜的人。——《爱的艺术》
人从天堂里被赶出来后失去了同自然的和谐状态,带有火剑的天神就挡住了人的归路。人只能继续前进,不断发展人的理智,用一种新的,充满人性的和谐去取代永不复返的类人猿时代的和谐。——《爱的艺术》
我们可以说,原则上我自己同另一个人一样是我爱的对象。我之所以能肯定我自己的生命、幸福、发展与自由,是由于我具有此类肯定所需的最基本的欣然心理与能力。如果一个人有这种欣然的心理状态,他也能对自己如此。如果他只能“爱”他人,那他根本就没能力爱。——《逃避自由》
“母爱的真正体现似乎并不在于母亲对出生婴儿的爱,而是在于以后成长中对孩子的爱。”
所以,我们的努力是更多地考虑怎样避免痛苦,而不是怎样产生快乐。——亦指种族和个人——就从一个确定的环境,如本能,被推到一个不确定的,完全开放的环境中去。人只了解过去,对未来——除了知道要以死亡告终外——一无所知。——《爱的艺术》
人之所以无法自我决定,也许不是听不见内心渴望的声音,而是他对于选择之后的自由状态感到害怕。因为,一旦他选择了而获得自由之后,他就必须负起获得自由以后的责任和伦理,必须对他自己的选择有所交代。
没有爱,人类一天也不可能生存。但是如果我们把人与人的结合称为“爱情”的话,我们就会遇到一个严重的问题。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达到结合——这些方式之间的区别同各种爱情形式的共同点几乎一样的重要。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把所有的方式都称为“爱情”呢?还是认为爱情只是一种特殊的结合形式,这种形式在近四千年来的东方和西方的历史中被所有的人道主义宗教和哲学体系看作是最高的准则呢?——《爱的艺术》
要求实现人与人的结合是人内心最强烈的追求。这是人类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一股把人类、部落、家庭和社会集合在一起的力量。没有实现这一要求就意味着要疯狂或者毁灭——毁灭自己或毁灭他人。——《爱的艺术》
至于爱情,当然也完全符合现代人的社会性格。自动机器是不会爱的,它们 只能交换“一揽子特性”,想做一笔好买卖。——《爱的艺术》
意志是自由自在的,人实现了他的意志,也等于实现了他自己,而这种自我实现对个人来说是一种最大的满足。
我们的人民百分之九十都识字,我们有广播、电视、电影,人人每天都有报纸可看。但是,这些传播媒介并没有给我们介绍古往今来优秀的文学作品和音乐,而是在广告的协同作用下,用缺乏真实感的低级趣味的东西、虐待狂的幻想,来充塞人们的心灵。 我们已经将每日平均的工作时间减少到一百年前的一半左右。我们现在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比我们的祖先敢于梦想的还要多。但是,结果又怎样呢?我们不知道怎样使用这新获得的自由时间;我们只是设法消磨这些节余下来的时间,打发掉一天之后,我们便感到心满意足了。
我们需要一个献身的目标,以便把力量整合到一个方向,以便超越我们的孤独生存状态,超越此种状态所造成的一切疑惑与不安全之感,并且满足我们企求生活意义的需要。——《生命的展现》
人与上帝的个体化关系是人的世俗活动个体化特征的心理准备。——《逃避自由》
我拥有的越多,存在的就越少。——《生存的艺术》
只是整天孤芳自赏,自命不凡,而并不花费精力为自己争取些什么。这是一种缺乏自爱而产生出来的过度补偿。——《逃避自由》
爱克哈特有一句格言,最精辟的总结了关于自爱的思想。“你若爱己,那就会爱所有的人如爱己。你若对一个人的爱少于爱己,你就无法真正爱自己。”——《爱的艺术》
大多数人都认为爱情取决于对象,而不是能力。他们甚至认为专爱一个人就是强烈爱情的证明,上面提到这是一个错误的结论。正因为人们不是把爱情看做是一种积极的行动,灵魂的一股力量,所以他们认为只要找到爱的对象就行,别的东西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爱的艺术》
乔治·奥威尔的《 1984 》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同时也是一种警示。他表达的是一种对于人类未来近乎绝望的情绪,同时也作出除非历史的进程改变,否则全世界的人都会在不自不觉中失去大部分人类的特质,变成没有灵魂的机器人的警示。
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爱的艺术》
Love is the only sane and satisfactory answer to the problem of human existence.
爱是对人类之存在这一问题唯一明智而又令人满意的答案。
共生有机体结合的消极形式是服从医学名词就是被虐癖。有被虐癖的人通过把自己变成他的引导者、启示者、保护者的一部分使自己摆脱孤独和与世隔绝感。保护者就是他的生命,没有保护者他就无法生存。不论保护者是人还是神, 总之他的威力超越一切。他主宰一切,而自己什么也不是,被虐淫者必须成为其 保护者的一部分,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分享保护者的伟大、威力和安全。被虐淫 者从来不作任何决定和进行任何冒险,他从不孤独,但也决不独立。他不是一个 完整的人,可以说还没有完全诞生。——《爱的艺术》
The ultimate choice for a man, inasmuch as he is driven to transcend himself, is to create or to destroy, to love or to hate.
因不得不超越自我之故,人类终极的选择,是创造或者毁灭,爱或者恨。
——《犯罪心理第二季》
他们生活在一种幻觉中,以为自己是按照个人的意愿行事,是具有个性的人,是经过大脑的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他们的观点之所以和大多数人吻合纯粹是巧合罢了。他们甚至认为这 正好证明了“他们”的观点是正确的。——《爱的艺术》
爱情的产生,往往是以权衡对方及自我的交换价值为前提的。既是在考虑对方值不值得我追求,也要考虑自我的实力及潜在实力能不能让对方看上。我们的运算机制审慎而严密,精确运行,甚至远在我们意识之外。但也不是什么可哀叹之事,正是运算,使我们得以自保,避免陷入失败的疯狂。
我用“社会内在的”伦理学是指任何文化中的这样一些规范,这些规范所包含的禁律和要求只是为该特殊社会的功能运转和生存维系所必需。
对任何社会来说,其成员服从这些准则是该社会的生存所必需的,因为这些准则是改社会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所必不可少的。
社会组织必须以这样的方式致力于塑造其成员的性格结构,即,使他们自愿去做那些在现存环境下他们应当做的事。——《为自己的人》
共生有机体结合的积极形式是控制另一个人——与被虐癖相应的医学名词是施虐癖。施虐淫者就是通过把另一个人成为他自己的一部分而摆脱孤独,他吞并他的崇拜者,从而使自己身价百倍。——《爱的艺术》
人的存在的根本要点是人超越了动物界,超越了本能的适应性,脱离了自然——尽管人永远不可能完全脱离自然。人继续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又同自然分离,永远不可能再同自然合二为一。——《爱的艺术》
我自身,就像另一人一样,是我爱的对象。对一个人自身生活、幸福、成长、自由的肯定,同一个人的爱人能力有密切关系。如果一个人能善于爱人,那么他也爱自己;如果一个人仅仅爱别人,那么他根本不能爱别人。——《爱的艺术》
这种男女之间突如其来的、奇迹般的亲密之所以容易发生,往往是异性的吸引力和性结合密切相关或者恰恰是由此引起的。但这种类型的爱情就其本质来说不可能持久。这两个人虽然熟谙对方,但他俩之间的信任会越来越失去其奇迹般的特点,一直到敌意、失望和无聊把一息尚存的魅力都抹掉为止。当然一开始双方都不会想到这点。事实是: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寂寞。——《爱的艺术》
现代人的幸福就是享受,就是满足消费和同一群人同化的要求。他们消费商品、图片、食品、饮料、香烟、人、杂志、书籍、电影,真是无其不有。世界只是为了填饱他们的肚子,就象一个巨大的苹果,一个巨大的酒瓶和一个巨大的乳房,而我们是婴儿,永远在期待,在希望,却永远是个失意者。我们的性格努力地适应进行交换、接受和消费的要求。所有的一切——精神的和物质的东西——都成为交换和消费的对象。——《爱的艺术》
悖论逻辑对神的概念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只要神体现最终现实,只要人的神只能在矛盾中感觉现实,就不可能对神下一个肯定的定义。——《爱的艺术》
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会使人痛苦地感到: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蒂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鉴于这种情况,因此我们所有的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牢牢地保留着对母爱的渴求,是不足为奇的。大多数的孩子有幸得到母爱(我们以后再谈在什么程度上得到母爱。)而成人身上的这种渴望更难得到实现。在令人满意的发展过程中,这种渴望始终是性爱的一个成分;但也经常出现在宗教形式,或者更多的是出现在神经病形式中。——《爱的艺术》
人类的一切热情(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是因为他想使生命有意义。要想使他产生变化,就必须让他能够找到一条新的道路,让他能够激发“促进生命的”热情,让他比以前更感觉到生命的活力与人格的完整,让他觉得比从前活得更有意义。——《人类的破坏性剖析》
在所有的信神宗教中,无论是在一神教还是在多神教中,神体现最高价值,体现至善至美。因此神的特殊意义往往取决于什么是人认为的至善至美。——《爱的艺术》
在今日的西方社会,同一组人结合仍然是克服孤独感最常用的方法。在这种结合中,参加者为了使自己属于这一组人而失去了大部分个性。如果我与他人完全一样,我的感情、思想与他人一致,我的 衣着、习惯和看法都与这一组人的楷模看齐,我就可得救,就不会再经历可怕的孤独。——《爱的艺术》
我必须客观地去认识对方和自己,以便使自己能够看到对方的现实状态或者能够克服幻想,克服我想像中的被歪曲了的他的图像。我只有客观地认识一个人,我才能在爱中了解他的真正本质。——《爱的艺术》
分享:弗洛姆认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
人类越脱离原始的纽带,就越疏远自然世界,就越要寻找摆脱孤独的途径。——《爱的艺术》
即使我们对自己的了解比现在高出一千倍,也不可能深入事物的最本质的东西。我们对自己是一个迷,别人对我们来说也永远会是一个迷。——《爱的艺术》
通过同一化达到人与人的结合既不是强烈的也不是激烈的过程,而是按照一个刻板的公式十分平静地进行。正是由于这一原因,所以往往不足于和缓对孤独的恐惧感。——《爱的艺术》
一个“重商主义”的人也准备给,但一定要通过交换。只“给”而没有“得”对他来说就是欺骗。那些基本上是非创造性性格结构的人则会有一种被别人拿走东西的感觉。因此这种类型的大多数人拒绝给予别人东西。而有些人却又把“给”变成一种自我牺牲的美德。他们认为,正因为“给”是痛苦的,所以应该这么做。给的美德就是准备牺牲,对他们来说,“给”比“得”好这一准则就意味着宁可忍受损失也不要体验快乐。
有创造性的人对“给”的理解完全不同。他们认为“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使我充满了欢乐。我感觉到自己生气勃勃,因而欣喜万分。——《爱的艺术》
爱情的每一个理论必须要以人的理论、人的生存理论为前提。我们所能看到的动物的爱情或者更确切地说动物身上类似爱情的东西,主要是动物的一部分本能。在人身上只能看到这一本能的残余。人的存在的根本要点是人超越了动物界,超越了本能的适应性,脱离了自然—尽管人永远不可能完全脱离自然。人继续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又同自然分离,永远不可能再同自然合二为一。人从天堂里被赶出来后失去了同自然的和谐状态,带有火剑的天神就挡住了人的归路。人只能继续前进,不断发展人的理智,用一种新的,充满人性的和谐去取代永不复返的类人猿时代的和谐。
周围的现实,人和物体,凡是能引起婴儿身体内部的满足或失望的才会对他产生意义。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外部世界只有同他的需要有关的才是现实的,至于与他的要求无关的外部世界的好坏则没有任何意义。——《爱的艺术》
德尔斐的箴言“认识你自己”表达了我们要求认识自己和他人的愿望。这就是全部心理学的渊源。——《爱的艺术》
几乎没有一场冒险像爱情那样,是以如此巨大的希望和期盼所开始,并以如此的规律性遭到失败。——《爱的艺术》
一切爱的形式都以博爱为基础,我指的博爱就是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愿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情趣。圣经提到一种爱的方式:爱人如爱己。博爱是对所有人的爱,特点是这种爱没独占性。如果我具有爱的能力,我就会去爱我周围的人。——《爱的艺术》
我知道这个人在生气,即使他自己不表露出来。但我还可以更进一步的去了解他,然后就知道,他很害怕和不安,他感到孤独,这时我眼中的他不再是一个发怒的人,而是一个处在恐惧和惶恐不安之中的受苦的人。——《爱的艺术》
在物质世界范畴内,给是财富,不是说拥有财富的人是富裕的,而是说给与他人东西的人才是富裕者。害怕受到损失的吝啬鬼,不管他拥有多少财产,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他是一个贫穷和可怜的人。愿意把自己的东西给予别人的人却是富有的,他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有能力帮助别人的人。——《爱的艺术》
自由虽然给人带来了独立与理性,但也使他孤立,并感到焦虑和无能为力。他无法忍受这种孤立,他面临两种选择:或者逃避自由带来的重负,重新建立起依赖和臣服关系;或者继续前进,力争全面实现以人的独一无二性及个性为基础的积极自由。——《逃避自由》
爱情的积极性除了有给的要素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是所有爱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爱的艺术》
只有那些真正有能力爱的妇女,那些觉得给比得更幸福的妇女,那些生命之根底很扎实的妇女才会继续是一个疼爱孩子的母亲。——《爱的艺术》
如果有机会,可以观察一下一个能真正自爱的母亲对孩子会产生什么影响,从而可以确定,再没有比一个能自爱的母亲自己体验爱情、欢乐和幸福方面对孩子产生更积极的影响了。——《爱的艺术》
“尼采说:‘上帝死了’;1914年以后所发生的一切表明:是人死了。”所有的男人都是亚当的一部分,所有的女人都是夏娃的一部分。——《爱的艺术》
我感觉到自己生气勃勃,因而欣喜万分。"给"比"得"带来更多的愉快,这不是因为"给"是一种牺牲,而是因为通过"给"表现了我的生命力。——《爱的艺术》
偶像不过是人的创造物,人把自己的力量投射到偶像的身上从而削弱了自己。——《占有还是存在》
能否学会爱取决于人的自恋程度和能不断培养自己的谦恭、客观性和理智。我们应一辈子为此而努力。
爱神——如果我们想在这儿再使用一下这个词的话——就意味着努力达到爱的全部能力,努力在我们内心实现神。——《爱的艺术》
只要把自爱之心扩大到爱别人,我们就可以把自爱变成美德。这种美德,在任何一个人的心中都是可以找到它的根底的。
爱是一种态度,一种性格倾向
他决定了一个人同整个世界的关系
而不是同一个“爱的对象”的关系——《爱的艺术》
再也找不出一种行为或一项行动像爱情那样,以如此巨大的希望开始,又以如此高比例的失败而告终 .——《爱的艺术》
只有当我爱那些与我个人利益无关的人时,我的爱情才刚开始发展。——《爱的艺术》
对自己的生活幸福、成长以及自由的肯定是以爱的能力为基础的,这就是说,看你有没有能力关怀人、尊重人、有无责任心和是否了解人。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创造性的爱,那他必然也爱他自己,但如果他只爱别人,那他就是没有能力爱。——《爱的艺术》
我只有客观地认识一个人,我才能在爱中了解他的真正本质。——《爱的艺术》
爱自己的家庭却不爱他人,是缺乏爱的能力的表现。——《爱的艺术》
如果你在爱别人,但却没有唤起他人的爱,也就是你的爱作为一种爱情不能使对方产生爱情,如果作为一个正在爱的人你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被人爱的人,那么你的爱情是软弱无力的,是一种不幸。——《爱的艺术》
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