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杆子 > 创作思想 > 思想宗社> 正文

故事创作理论

2014-02-26 20:41 来源:笔杆子 人气: 评论(

时间:7月9日晚8点

地点:《百家故事》小可QQ群

讲课作者:曾子建

整理人:小可

应小可之邀,今晚说故事,我天生没教师的资质,所以说得有点乱,你们就跟着我乱乱吧。

一:既然是说故事,我们就先谈谈:什么叫故事?

这东西真讲起来几天几夜都讲不完,我在网校呆了段时间,几乎每个星期都安排了故事写手或编辑聊这个东西,且人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

我现在想起那些课就怕,因为我觉得理论这东西,一多,人就乱了,人一乱,还写啥故事?故事要逻辑,乱了还讲啥逻辑!老是被人吓唬也不是个事,于是我决定进群吓吓你们。

什么叫故事?我给大家讲个很简单的故事。

一个苏格兰人去伦敦,想顺便探望一位老朋友,但却忘了他的住址,于是给家父发了一份电报:“您知道托马的住址吗?速告!”

当天,他就收到一份加急回电:“知道。”

这就是故事!让你意外的事情,就是故事。

什么是一个好的故事呢?

我记得故事会的一个编辑说过:好的故事应该及时触及具有新鲜时代特征的题材,当然,现在的故事栏目很多,故事也可五花八门。

但是,作为好的故事,有一点是共性的,它应该有好看、耐看的情节内容!而这种情节,不是作者仅凭低级的思维人为编造的,而是靠生活的积累、文化的修养、思维的质量、心智的聪颖、构思过程中灵光一闪的机缘而形成的。

故事离不开一个“新”字!这个新字,是别人还没见过,还没想到,你一写出来,人家才恍然大悟或拍手叫绝的。

说那个笑话,是想告诉大家,故事的性质

再说一个,就是有个邮差去送信,就一封信在很远的一个山村,他一直走到深夜才到达那个山村,结果呢?

谁能知道结果?

他忘记带信了。

这就是故事

二、既然故事离不开新,我就先说说故事的:新

我引用下吴邦国老师对此的理解

1、新事物新环境,别人没接触没写过的领域。

2、人物新,人物新表现在性格上,性格的发展也是故事的发展,性格又决定命运,所以在性格上一定要去挖掘新的个性。这一点就要有生活,生活中的人物鲜活,要跃然纸上,让人一看,这人就在自己身边,我那儿就有。不知大家有没有这种感受,当你看别人的故事时,一见这人物出来了,你就会想:故事来了。

3、事件要新,特别是刚刚发生的故事更好,刚刚发生的本身就是新的,但是,刚刚发生的也有事件的重复,这样,我们作者就要有一双敏锐的眼光去看去分析判断。新在哪里,这就要有些阅历。

4、立意要新,旧事件也可以写出新立意,这故事看后要让人有一定的想法、感染、启迪、受教、娱乐、启发等等都行。立意新就不容易落套,所谓落套就是你写的东西不会跟人家一样。

5、文笔也要新

说到文笔,我随口说一下,故事语言不一定就是俗!一定要那种白居易的语言,读出来老太婆能听懂方罢休。现在不都流行九年义务教育了嘛!你的文字美点,对读者来说,是一件很快感的事情。当然,所谓的美,并非故意显摆文字,而是自然透露。这靠的是一个作者的功底。

我再讲个故事

父子两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

结果很显然,牛乖乖转弯了!

这个很生活吧?

可是生活中真有这么一头牛吗?我抱观望态度

可这个故事确实很好,所以我个人觉得相当重要的,就是一个故事里面展现的东西,一种叫做智慧的东西。

“上书房”刚才说到现实与虚构、真与假,这个东西,在故事里面会变得很奇怪。有些话是真的,却听上去很假;有些话是假的,却令人无庸置疑!

大家再看个笑话,相信大家都看过

它是这样说的,一位夫人打电话给建筑师,说每当火车经过时,她的睡床就会摇动。

“这简直是无稽之谈!”建筑师回答说:“我来看看。”

建筑师到达后,夫人建议他躺在床上,体会一下火车经过时的感觉。

建筑师刚上床躺下,夫人的丈夫就回来了。他见此情形,便厉声喝问:“你躺在我妻子的床上干什幺?”

建筑师战战兢兢地回答:“我说是在等火车,你会相信吗?”

之所以跟大家聊这个笑话,是因为这个笑话显示了故事里的一个道理,就是故事与现实的真与假!有些话是真的,却听上去很假;有些话是假的,却令人无庸置疑!这就是故事!

还有点,就是故事的正义感,我给故事会的稿子,被主编枪毙的理由无不一致:阴暗,太过于谴责社会!我的责编总对我说:拜托你,昧着良心写点光明的东西吧!弄得我现在写个稿子,完了都想加一句:社会主义好!

在生活中是真的,用到故事里,也有可能是真的,但是,故事读者想要的是什么效果?他们想要的是,这个事得好玩,幽默,惊奇,震撼,与众不同

小静(1139862393) 20:22:47

总感觉拐弯的时候不顺,或者不知道该往哪里拐

回复曾子建(小鬼)(258572592) 20:23:06

这个不是太难,觉得怎么难拐就怎么拐

前面说到故事的正面影响,这说明故事是无法随心所欲的。要迎合杂志,迎合编辑,迎合读者。宾韦这个人大家知道吧?看他的发言,有些人会觉得他很愤世,实质上,他的作品非常正规,总是一股正气之流!所以才会发稿偏多!

其实故事里面的正义感,也就是人物的正面性格,写的好的,也确实是很能令人心动的。

就如有一个笑话,说的是一个男人与一个女子同乘一个包厢,女人想引诱这男人,她脱衣躺下后就抱怨身上发冷。男人把自己的被子给了她,她还是不停地说冷。

“我还能怎幺帮助你呢?”男人沮丧地问道。

“我小时候妈妈总是用自己的身体给我取暖。” 女人说

“小姐,这我就爱莫能助了。我总不能跳下火车去找你的妈妈吧?”男人回道

有人说,这男人真是根木头,我倒觉得:善解风情的男人是好男人,不解风情的男人更是好男人,这是根好木头!

关于正面故事,我有个建议,可以写着用来解气。一个解气的情节,就算不怎么新,读者也会很乐意接受

就如我的一个故事里写了一男子将一贪官堵在街上揍 。边揍边骂,然后群众也围在边上看热闹,围成一圈,不让他走,记者在外面拍照。这样的场景,其实不新,但是读者读着解气啊。写故事的时候,多考虑读者。

三、如何写好故事

关于什么叫故事,什么是好故事,我想其实大家都能赏析,讲点如何写好故事,估计会比较实用。下面我就我自身的经验,跟大家交流下吧!

个人觉得,无论你如何去完成一个作品,一气呵成也好,天天堆栈、边写边想边想边写也好,首先,你必须知道你手下写的这个故事,它的核是什么?它的高潮是什么?它最亮的点是什么?有些人说,故事不需要核!那是纯粹的瞪眼说瞎话,写作文还有个中心思想呢,没心你活我看看!

当然,有一极小极小部分的故事,确实是说不出它的核在哪的。所以这个世界上,才会出现特异功能这回事。但这是无法代表大众的,所以建议多观看,少模仿!

而且用我的理解来说,不是它没有核,而是我们难发现核,它其实隐藏在整个故事中了!

有了一个核!就要开始设计故事情节了,怎么设计?我个人一般考虑三点

1:悬念与矛盾

2:情节上的饱满厚实

3:别让读者猜出你的底牌

个人之谈,该听的听,该笑的笑,别太严肃

首先说第一点:故事都是离不开这两样东西的,悬念能让人产生读下去的欲望,而矛盾,则让你的读者揪心!

在此我讲个上次去上海吴伦主编讲的故事:一个共产党要员,被敌人抓了,要枪毙!而枪毙他的这个人,则是共产党派进来的卧底。这个时候,这个卧底怎么想?杀吗?不行!这是个要员,对组织很重要的,不能杀,得想办法救!可是如今已拉上刑场,马上就要枪毙了,该怎么救呢?很明显,救不了,因为很多人在场监督着,而他若不开这枪,则会被怀疑!怎么办?怎么办?这就是矛盾!然后到底杀没杀呢?这就是悬念!

就在他汗水满头地拿枪对着对方时,那个共产党员突然跪倒在地:我投降,我说,我什么都说!

这下好了,叛徒可以杀了。可上面突然又喊:不准杀。这下怎么办?这个叛徒知道很多事情,不杀后果会很严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是,矛盾与悬念。

一个故事,矛盾与悬念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呵呵,这就是好故事的效果。

抓住读者好奇的心理 ,一个故事,情节新了,又有充分的矛盾与悬念 ,哪能不成功

说到情节的饱满与厚实,跟第一条脱不了干系。

其次,情节不能散,必须得围绕着一根主线展开。这些情节,就好比你想去碉堡里面找一样东西,而它就是一条指引你进入这个碉堡的路,路上发生的那些事情,都与你寻找目标有关,或者阻挡你,或者点醒你!当你历尽曲折进入碉堡时!你突然发觉,你所找的东西,哈哈,哈哈,是个什么?这个就是你的核了,或者,它就是那个碉堡,或者,它根本就不在那里面,或者,你早在路上错过它了……这里面的想象力,是无限精彩的,所以我一直认为,思想有多远,故事就有多精彩!

想象力这东西是个难题,我觉得这东西无法传递,但是可以引导和培养

关于情节,除了一个好的故事核,这点其实是最难的,稍后我再简单说说情节的设计!

第3点就很简单了,底牌别让人猜出,就是包袱要埋的好,埋的巧!埋的让人看后觉得:很多事情,你在前面其实已经交代过了,可你在看那些交代过的文字时,又毫无觉察它有另外的用意!

接下来说说情节的设计吧,也就是技巧

情节是需要设计的,同样一个事件交给大家,写出的作品肯定是完全不一样的。关于这点,我请大家去看看我的《至少还有希望》。看完后,我们就这个故事谈谈情节设计!http://www.storychina.cn/main2.asp?id=47422&tablename=writerstory&lei=小鬼时尚&leiID=99035

看完后吱一声,我们接着聊。就这个故事谈谈技巧。首先,大家可以发觉,这其实是个很简单的故事!要是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就是一个男教师进山教书,被狂扁,又被赶出大山,结果有个6岁小孩偷偷在身后送他,他很感动,于是又求女朋友进山去教书,因此改变了这个山村……这样写估计会被骂娘,字数亦是千字不足。但是设计了下后,效果就不一样了,至少,我用3000字讲完这个故事,不说别的,就单稿费,那也多了点,金融危机下,别小看了钱!

接着这个稿子,我先说几点小窍门:故事如何操作,是作者的权利。就如《希望》一文,原本来说,早就该说出女教师进山的原因,可我就是不说,一定要等故事结束时才说。在写稿子时,作者是有很多权利,我们有权利找借口隐瞒一件事,有权利让某个人开口说谎,唯一的目的,就是让故事更好看,为了这个目的,我们不择手段……

这个故事的结果是我最早想到的。这就是亮点的问题,亮点一定要隐藏好,再然后作为一个包裹来抖,藏得越深,便抖得越响!当你为这个包裹做了足够多足够好的铺垫后,这个包裹一旦甩开,效果绝对震撼!

再说一点:我一直认为,好看才是故事的最高标准!想要好看就得打扮,一个人长得再美,整天不梳洗不打扮,那也只能像个流浪汉。当然,打扮不能过度,过度的浓妆艳抹,不是唱戏的,便是做妓的!所谓的过度打扮,便是故事里说的虚假,情节可以千变万化,设计上也可以随心所欲,但要忌假。

读者是作品的市场。所谓的打扮,除了情节上的设计,还有写法上的创新。有些时候,一些写法上的改变,可以将旧题材炒出新味道。就如梅永远的《一个横生意外的夜晚》,及他的《黑色塑料袋》,情节其实都一般,但就是因为用了另一种手法去写,一眼被老姚看上了。因为都是故事会14期培训班的成员,互相看的。

网校那地方很苦的,不过去去很有好处。

最后我想说说,悟性很重要,前面我说过,想象力是无法传递的,但可以引导。

就说悟性,有些人看一个故事,看的是情节,而又有些人,看的是这个故事是如何写的?他的写法之类有什么优点等等。于是第一部分的人,脑子里留的是一个故事的场面。以后写故事,老是受那个场面的影响。另一部分人,则会借鉴一些那个故事的写法,用来写属于自己的东西。毫无疑问,后者学到用到的更到。

其实,好的故事,在哪都可以发的。

百家,大家感兴趣的栏目有哪些? 大家都在,可以讨论下,提高上稿率。这两年我看的最多的故事书就是百家故事。

点子这个东西,得多观察,多留心,会联想。懂得跳跃思维。比如说,看到一样东西,你马上会联想出别的东西,而且高度上更上一层的。我说说我的一个稿子《凤凰山庄》,

没看的人可以去看看,看完我再说说。

写这个故事,我的第一个触发点就是吃这个东西,首先是看了一组图片。觉得很恐怖,里面应该有故事,不是每个故事都一定要表现什么的,故事就是故事,故事也只是故事。

回到正题,看到一组图片,故事又怎么出来?就在当天夜里,我看到一个女明星,笑的时候,看见她的舌苔,哇靠,我吓一跳,女明星都不爱干净的嘛。于是我就想,有的人有洁癖,外面可以洗到,里面怎么办?比如说舌苔,比如说肠胃。洁癖的人都会想象的,哪天他想到肠子几十年没洗过,不崩溃啊?这样一来,故事就成型 ,一个有洁癖的人,一个见血就晕的人,会很残忍地杀人吗?

一般人肯定认为,不会。但是,故事就需要反思维,我们要让他会。

为什么会?问题就出现在吃胚胎上。很多时候,事情是相对的,当另外一件事情令你无法忍受时,你就会觉得以前的也没什么。于是他因此杀人也就正常了。但是,吃胚胎是补的,于是我设计了那个有毛发的胚胎。

这是一个比较触目惊心的故事,也只有新故事会发。

这是就跳跃思维。有时候,一个故事是好几个点子构成的。这样的话,就得学会把点子连接起来。

不过我一般都是从这些看到的听到的里面提升故事核。一旦你写东西写得多了,情节完全是可以编的,这是一个过程。就好比金大侠的小说,第一部是〈书剑恩仇录〉里面就有很多他生活上的影子。而他的〈鹿鼎记〉则是全篇联想发挥。

*萧雨**(774106423) 21:34:32

问:是不是要时时想着脑子里有故事啊,也就是见到什么事或听到什么话,你就要往故事方面想呢。

曾子建(小鬼)(258572592) 21:35:28

这不一定吧,见到特别新奇的东西或者事件,脑子里会有个自然反应的

看到值得记下的东西,拿笔记一下是最好的。

浅谈短篇故事创作(作者:齐运喜)

文学创作方面的理论书籍很多,可谓汗牛充栋,但是有关故事创作方面的专著却极少见到,书店里几乎买不到。就算你跑上海走北京买来一本故事理论书,也很难说有什么实用价值,调侃一句就是:不买后悔,买了比不买还后悔。

什么是故事?故事就是“事”,就是“情节”,就是“事故”。你讲的“事”大家爱听,有“意思”,就是好故事;反之就是不好的故事。故事光顾每个人,就在你身边,既不神秘也不高深。故事不是当代人的特产,几千年前有故事,几千年后也有故事。它伴随人类走过了一个比文字更为悠久的历史,自从有了人类,人与人之间就有了“故事”。后来出现了文字,人们把过去和现在的故事用文字的形式记录并展示出来,也就成了“文学”。

故事是民间智慧的结晶,属于通俗文学的范畴,但与纯文学没有严格界限。通俗不等于庸俗,只是在表现形式上更加大众化罢了。中国的几大名著,如《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都属通俗文学的范畴。有些以情节见长的散文、小说,本身就是故事。我发表的一些故事,如《迎宾竹》,被《小小说选刊》头版位置转载,后又收录到《中国最佳小小说》一书。可见故事和小说的界限有时很模糊,似乎也不应分出什么高低来。梁山伯和祝英台、牛郎与织女等故事并不高深却能千古流传,关键在于它的大众性。我以为,自己写东西,能让广大读者认可就行了,管它是下里巴人还是阳春白雪!先求生存,再求发展。只有常写常发作品,才能在文坛上“生存”下去,初学者不宜离开“生存”去求什么一鸣惊人的“发展”。

存在即是道理。故事刊物久盛不衰,说到底是读者的选择,时代的必然。读者喜欢“快节奏大容量”的短小精悍的作品,作者别无选择,只有顺应时代的要求,去和读者结为知己。一般来说,2000--4000字的故事,是各大故事刊物最喜欢录用的篇幅。

故事要有中心事件,单一而不繁,连贯而不断,势如破竹,一气呵成。通常不宜“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正说着这件事,忽然又说那件事,形成“满盘珍珠未成串”的松散结构。也许你会说,《水浒传》是线结构,《红楼梦》是点结构,《三国演义》是块结构,这些结构都写了许多不同的事。但那都是长篇,作为短篇,抓住一件事写深写透就行了,一般不写两件事,尽管这两件事多少有点联系。故事不宜有过多的插叙和倒叙,一般采用顺叙的表现形式“一竿子插到底”,不脱节,不松散,让读者得到“浑然一体”的美玉。人物不宜过多,可有可无的人物坚决让他“下岗”,有三四个人甚至有一两个人,更易于唱好这台戏。故事应当尽量减少人物对话和静态描写。初学写故事,往往是你说我说他说,满篇都是“说”,再加上过多的景物、肖像描写,使故事这个“纯真少女”变得臃肿不堪,唠唠叨叨,失去了活泼和生气,失去了动态的线条美。“尽量减少”当然不是杜绝,要讲究一个“度”。

故事讲究“故事核”。有些故事,乍看去很热闹,读后便觉兴味索然,这是因为犯了故事创作之大忌:满台锣鼓不见戏。这里的“戏”,就是“故事核”。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篇短故事通常只有一个故事核,编辑首先要看你的故事核有无可取之处。有些故事,写得四平八稳,什么漏洞也没有,但是编辑不采用,原因就在于这篇故事“见细流而不见涌泉”,缺乏可取之处。作者动笔前,应当知道自己这篇作品的“可取之处”是什么?如果是以奇见长的,这篇作品“奇”在哪里?如果是以情见长的,能否打动人心?要想言之有物,动笔前必须考虑“立意”,明白自己的作品是以“巧”以“趣”为主,还是以“辣”以“怪”为主。先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进行“政策倾斜”,才能使作品详略得当,纵横自如,“浓妆淡抹总相宜”。

有的故事以写事为主,有的故事以写人为主,以写人为主的故事要特别注意人物性格的刻画!故事讲究“开门见山”和“先声夺人”,一开始就“笼络人心”,让读者一口气读到底,切忌“千呼万唤始出来”。开头部分不吸引人,编辑又大多是“急性子”,前两页不能“触目惊心”,就给你扔进废纸篓了,让你喊冤都找不着门儿。文似观山不喜平。故事中一定要有几个弯儿,切忌“一马平川览无余”。注意,要紧扣“中心事件”绕弯儿,不要“另起炉灶”去写另外一件事。故事的结尾是升华主题的“点睛”处,决定一篇故事的成败。正所谓:编筐织篓,重在收口。收口时,一般要用顺理成章的神来之笔,抖出一个谁也料想不到的结局。哲学家求同,文学家求异。一篇作品,如果编辑读到一半就猜想到了你的结尾,十有八九会把这篇作品毙掉的。故事讲究超常思维和逆向思维,需要绝处逢生,需要拍案惊奇。故事讲究智慧情节,如果你的作品有个“金点子”,你的作品就成功了一半。“金点子”就是故事核,就是“可取之处”,就是“米”。故事最忌水多米少, “一勺小米十担水”,废话连篇。也许你会对自己作品中的水沾沾自喜,但编辑最关注的是你作品中究竟有多少米。故事不仅要注意情节的可读性,还要注意语言的可读性。故事语言要简洁、明快、清新、流利,一般不用过长的句子,不用过多的副词、介词和定语。故事的选材范围十分广泛,一般选择反映民心民风民俗的、符合大多数人欣赏习惯的新鲜素材。素材只要具有故事性并且能够说明一点做人的基本道理,就在可选之列。当然的,故事若具备哲学价值和美学价值,那就更好了。

写故事离不开故事理论,但最重要的还是在实际创作中的个人领悟。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多读多写,多思多悟,才能尽快提高自己。

说到底故事属于易讲、易听、易传的民间文学,其创作方法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一根主线几个人,两三个回合不太平,结尾还要翘一翘。此外,还要遵循故事创作的一般原则:艺术上的口头性,思想上的人民性,传播过程中的群众性。

以上浅谈,仅属个人的一管之见,不当处还望读者雅正。

==================================================

写故事的十个常用技巧(转)

(一)“横切悬念,倒叙事件”法

这是指作者为避免平铺直叙,在小说首段就设置提挈全篇、笼罩全文的悬念,故意给读者造 成疑团,以激起读者产生兴趣读下去。如1964年7月5日《湖北日报》发表的一篇《一双明亮 的眼睛》,就采取这一手法。此文一开头是:夜,墨黑,伸手不见五指。我(即文中主角)到 一个生产大队去。由于第一次去,路生,加上碰到天阴,没月亮,没星星,自己又没带手电 ,真是把人急坏了。就在这时,我碰到一个社员,恰恰住在我要去的大队,就把我引去了。 沿途,他一会说:“同志,注意,前头有条沟!”一会,又指点我:“同志,注意左边是口 塘!”最后,进了村,又指着一条巷子说:“里面住着咱们队长,他会招呼你的。”可第二 天清早,我从队长屋里出来,看到一个强壮的中年人,挑着桶,哼着轻快的曲子,向稻场旁 边的堰塘走来。待他走近,我一瞄,哎,多好的一条汉子,眼怎么瞎了? 正想着,只见他蛮不在乎地下塘挑水。我大吃一惊,喊:“…… 是塘,你不要掉到水里了。”他回过头,眨眨眼,好像看到了我:“你不就是我昨夜给你引 路的同志吗?”……看到这儿,读者一定禁不住问自己:他是个瞎子吗?为什么能那么利索地 引 人走夜晚呢?为什么他比有眼睛的人的“眼睛” 还明亮呢?这就叫作“切入悬念”,下面就等 着作者“倒叙事件”——读者也就非读下去不可了。

(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法

世界艺术大师卓别林有一句名言:“我总是力图以新的方法来创造意想不到的东西。假如我 相信观众预料我会在街上走,那我便跳上一辆马车去。”(引自《卓别林——伟大的流浪汉 》一书),这就告诉我们,创作结构要巧,首先要“出其不意”,这是第一步。但更重要的 ,是所叙述的情节,必须在情理之中。所谓情理之中,是指这种“出其不意”,与小说中人 物性格的发展合拍,合乎客观规律,合乎生活逻辑。它不是荒诞的,不是臆造的。既曲折离 奇,又理所当然。如美国作家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就非常巧妙地作到了这一点。小 说是叙述美国圣诞节这一天,一对恩爱夫妇准备互赠礼物,并都想买件使对方意想不到的东 西。妻子看到丈夫有个祖传的金表,但没有表链,就剪掉自己最珍爱的金色长女,拿去卖了 ,并用卖金发的钱去买表链。丈夫呢?看到妻子有一头美丽的金发,但缺少一套适用的名贵 梳子,就卖掉自己祖传的、一直伴随在身边的、也是自己格外珍爱的表,用卖表的钱买了一 套美丽华贵的梳子。结果两人一碰面,丈夫拿着妻子送的新表链,表没有了;妻子拿着丈夫 送的一套新梳子,长长的金发没有了!夫妻俩只好凄然相对而笑。在这里,尽管有对故事主 人公与读者的“出其不意”,但统统在情理之中。因为他们夫妻恩爱,超过了对“金发”、 “表链”的感情。而“金钱第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对下层的小人物来说,也只能是这样辛 辣的结局。

(三)“淡化情节,形散神聚”法

这种创作法,从表面看,没有出其不意的情节,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且平铺直叙,一直 是淡淡的气氛。但是,在这平铺直叙中,带有涌袭心灵的感情;在这淡淡的凄凉中,带有一 种说不出的人生韵味,常常是“无情”更有情,无声胜有声。如张洁写的《拾麦穗》,是讲 农村的一个小姑娘,家里很穷,每年夏天割麦时,她总是挽个篮子,到打过麦的麦地里拾麦 穗 。这个时候,一个卖麦芽糖的老汉来了。别的孩子用拾的麦穗与老汉换糖吃,而这个小女孩舍不得。老汉便常常免费敲糖给她吃。别人就笑她,说她嫁给这个老汉算了。她对此并不怎 么懂,老汉也觉得没什么,大家也只是开开玩笑,以后也再没提起此事。可她——这个小小 的姑娘,当老汉没再来卖糖时,却在村头等着,等着……她在等什么呢?仅仅是为了吃老汉 的糖吗?不,这里面有说不清的味,有一种淡淡哀恋,一种人与人之间能相互沟通的情绪… 这就叫“形散神 聚”,是“无结构”的结构,是用一种内在精神编织的“情结”文体。

(四)“一箭双雕,一点两面”法

作者在写小说中,似导戏的导演,常常让舞台上的角色拿这样或那样的道具。好导演会利用 这个“道具”,不只让一个角色,而使许多角色与这个“道具”有关系;不只让一方,而是 让矛盾的双方都与这个“道具”打交道。这样,就可以从这个“道具”身上挖掘人物心灵世 界,揭露生活本质,完成作者在这发现上的美学思想。当代英国作家斯丹·巴斯托的短篇《 二十先令的银币》就是如此。我们看到,“20先令的银币”本身就是作者的一个道具。作者 就利用这个道具,首先让文中的、有钱的马斯顿太太故意把它放进一套衣服里,然后让她的 仆 人弗斯戴克太太送这套衣服到洗衣店去洗,但交代了一句,送洗之前,得把衣服口袋掏一掏 。弗斯戴克是个穷人,丈夫又瘫痪,急需钱用。这银币该给她带来多少欢乐呵:可以给可 怜的丈夫买水果,买烟,加上一瓶酒;还可以去买几件必须添置的衣服……而马斯顿太太, 就希望弗斯戴克 悄悄地瞒下这枚银币,并把这二十先令花掉,然后她 再叫弗斯戴克交上这笔钱。弗斯戴克若交不出,她的目的就达到了,证明穷人穷得卑劣、下 * ,而她自己才是高尚的。你看,作者利用这个道具,自然而然地“一箭双雕”了。既展现了 世界穷人物质的贫穷,还暴露了富人精神上的无耻,并深刻地揭示了这个世界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是多么残酷!这篇小说的结尾是:弗斯戴克太太经过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后, 总算没用这个“设下圈套”的钱。当马斯顿太太一过问,她就颤悠悠地交还了……可这“二 十先令的银币”却深深地在读者脑海里打下了烙印。

(五)“偶然中必然,必然中偶然”法

小说作者要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偶然中隐 藏着的必然性,学会在写小说时运用这种偶然中的 必 然性。它能引发读者寻根盘底地、津津有味地追读下去,而且能揭示生活中不易发现的本质 意义。如法国小说《项链》的作者莫泊桑,对此技巧就运用得非常漂亮。故事是这样的:小 职员的妻子路瓦裁夫人为了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在准备参加一个上流社会的晚会时,向她 的女友借了串项链配戴。当晚,这项链加上她的美貌,确实让她出了风头。不料,乐极生悲 ,在归途上她竟丢失了项链。为了赔偿这项链,她不得不承受经济上的压力。经过十年艰苦 努力,她和丈夫还清了因买项链所欠的债。谁知待她刚还完债,便发现她原来借的项链是假 的。真是一夜风头得到的是十年辛酸,片刻虚荣换来的是半生痛苦。这“借项链”——“失 项 链”——“赔项链”——“还项链债务”——“发现项链是假玩意”的一系列情节,节节都 隐 蔽着“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读来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

(六)“银丝串珠,数点一线”法

当今现代派小说家面对某些人的精神危机,产生了恐惧感。于是他们常常用荒诞的、超现 实的、生活中还没出现的、纯粹主观想象的“抽象”物于以编织描绘 ——以反映他们的世界 观 。而且在写法上,从表面看,往往是分离的、意识流的、不易理解的。但是,仔细读,会发 现 ,这些小说内部是互为联系,相辅相成,彼此烘托,合成一体的。可称之为“银丝串珠,数 点一线”吧。如美国作家亨利·斯莱萨写的短篇小说《……以后》。它是反映核战争恐怖, 谈世界进行核大战以后的情况。核大战如今没有发生,如何描绘?现代派的作家就用他们打 碎当代世界的“碎片”,主观荒诞地串起来叙述。《……以后》共分四段:“博士”、“律 师”、“商人”、“酋长”。这博士、律师、商人、酋长之间毫无联系,似乎风马牛不相 及。但“博士”段讲的是——他原来教《记忆学》,训练学生养成完美的记忆,已出版了六 本 这方面的专著。可核战争后,他失业了,人们再不要记忆了,核战惨状令人不敢回忆!所以 ,他只好改教“速成课程”—— “如何忘记”。“律师”段讲的是:过去的杀人犯是要判极 刑 的,但核战后,人口减少了百分之九十,女人与男人的比例是800∶1。因此,这位男性杀人 犯现在的极刑是:与18个女人结婚,使他妻子的总数达到31个。“商人”段讲的是:原来他 以为核战后,人死的多,服饰用品销售量会直线下降,但一个优生学教授对他说,由于原子 辐射,变种生育—一个孩子有两个头,已经接近生育总数的65%,所以,包括帽子的服饰用 品会逐渐畅销,供不应求。商人也就放心了。“酋长”段讲的是:几个文明的白种人跑到一 个很远的孤零小岛上去躲避原子辐射毒。他们随身带了个仪器—一个开着小口的金属物。凡 是有原子幅射毒的人,只要一瞄它,它会发出声响。这些白人与岛上的土著酋长见面后,就 用这仪器试验:当时,岛上的土人瞄仪器,仪器不声不响;而白人看仪器,仪器狂呼乱叫 。白人大喜,请求留下。可白人进村后,酋长下令把他们杀掉,并与部下吃了他们的肉,结 果 染上了原子辐射毒,再瞄仪器,仪器便响起来。从此原子辐射毒在哪儿也不能幸免了。这四 段无连贯的情节,堪称“笔断意不断”,藕断丝连,以四个不同的荒诞侧面,反映了世 界一些阶层在核战争后的心态。现代派作家就是这样把当代与未来采用他们的人生观穿起 来了。

(七)“明线暗线——双环连套”法

这种小说技巧是运用文中两个一明一暗的线索,平行交*,双环连套,从一个人物引出一 个人物,从一个故事引出一个故事,不仅使两个人物、两个故事发生密切的关系,而且不断 丰富人物性格,推动主题思想深化,如鲁迅写的小说《药》就是如此。故事的明线是:清末 年间,华老栓的儿子小栓得了痨病,人们说此病吃了血馒头就好了,所以老栓等到一天清早 衙门杀人,就拿着洋钱去买用囚犯血染的馒头,并匆匆拿回家给小栓吃。此文暗线是:老栓 去取血馒头那天清早,被杀的囚犯是革命者夏瑜,小栓就是吃的他的血馒头,但这剂“药” 并没把小栓的病治好。小栓最终还是被痨病夺去了生命。作者就将这明暗两线交*,结成双 环连套——在本文结局的坟场上,让小栓的墓和夏瑜的墓错落地挨在一起,小栓的母亲、 夏 瑜的母亲又都在给儿子上坟、烧纸……《药》的主题:“愚昧的群众享用革命者的鲜血, 不是医治病苦的良药;资产阶级脱离群众的革命,不是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就自然而然地 从坟地里奔出来了。

(八)“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法

这种创作技巧是,作者把自己准备着力表现的人物,不妨先压一压,就如伸出去打人的拳头 ,先缩一缩。这样,击出去,更有力;而准备贬低的人物,则不妨先让他“威风威风”,然 后,让他从“威风岭”上掉下来,便“摔”得更惨。这里,先看看“欲扬先抑”的典型 例子,它就是马烽写的《我的第一个上级》。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县农建局的田副局长。从 表 面看,这个老田衣冠不整,披个烂棉袄,无精打采,疲疲塌塌,慢慢吞吞,简直不象个领导 样子。可随着作品的逐步深入,突然异峰崛起:他在海门决堤抢险过程中,熟谙全局,胸有 成竹,果敢勇猛,不顾1954年防汛中患上的、一直没有好的、十分严重的关节炎,身先士卒 地带头在大风大浪中搏斗,一直到战胜险情才收兵!作品正是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塑 造了一个活生生的社会主义英雄人物。而“欲抑先扬”的例子,各类小说中都有,象《水浒 》中的 “武松醉打蒋门神”,作者先把蒋门神描绘得如何厉害,如何了不得,很多武艺高强的人 都不是他的对手,这是”先扬“,可武松一出场,几个回合,蒋门神就趴下了:一方面衬托 了武松威武,一方面也把蒋门神欺软怕硬的虚弱本质揭露无遗。这两种写法常常是交*使 用,互辅互补。

(九)“盆中藏月,以小见大”法

用这个技法的小说,一般题材单纯,场景单一,人物较少,情节相对来讲也比较平淡。但如 何从单纯的题材和不长的篇幅里塑造丰满的形象和挖掘出较深的主题,就得“盆中藏月,以 小见 大”了。下面是作家叶文玲用此法结构的《藤椅》简介:一个中学教师杨健,领回了学校发 给他的一把新藤椅,全家都感到高兴。可高兴之后,大家想,新藤椅往哪儿放呢?这个三代 同堂、老幼六口住的15平方米的房间里,现在是连一把椅子也挤不进去了。于是,老杨只好 婉惜地将藤椅退给学校。看,这个作品,一无传奇色彩,二无复杂的情节,就这么平凡人小 事,就这么平铺直叙,就这么淡淡然,凄凄然……但它确实震撼了读者的心!解放三十年了 ,一直勤勤恳恳干教育事业的杨老师一家,为什么还窝在蜗牛似的小房里?!诚然,是“四人 帮”十年的“愚民”政策,是“白卷大王”散发的精神污染……除此之外,我们是不是应该 清醒清醒,尽快地、实实在在地清除这些“愚民”的余毒和“白卷”的偏见!让藤椅、还有 比藤椅更重要的东西能来到杨老师的家呢?!大海能容下皎明的月亮,小小的一盆水也能容下 皎明的月亮,如何以小见大,一叶报春,就看作者运用此法的功力了。

(十)“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法

这是讲小说收尾的技巧。故事的开头好,发展好,但最后一个音符,最后一抹油彩,最后一个标点处理若不当,也会虎头蛇尾,归之失败。因为这不仅是作品的落脚处,还需把作品最精粹的地方展现出来。

本文来源:亮哥的新浪博客

分享给小伙伴们:
本文标签:

更多文章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愿您的每句评论,都能给大家的生活添色彩,带来共鸣,带来思索,带来快乐。



笔杆子网站 - 舞动你创作的笔杆子

邮箱:1414470310@qq.com 苏公网安备图标苏公网安备 32072202010142号 网站备案号:苏ICP备15059627号-1

Copyright (C) 2018 笔杆子网站RENDOC.COM, All Rights Reserved.